安房國:屬東海道。俗稱房州。石高約43萬石。現在之千葉縣最南部。大化改新,養老二年(718),與上總國分立,擁平群郡、安房郡、朝夷郡、長狹郡。天平十三年(741)再與上總國併合。天平寶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間,與上總、下總再次合為千葉縣。為捕鯨業首要地。
甲斐國:屬東海道,俗稱甲州。石高約23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梨縣。古來之山國。七世紀前後建立。廢藩置縣後,改名甲府縣,再成為山梨縣。
築前國:屬西海道,俗稱築前,古稱築紫前。石高約33萬石(慶長時)。現在福岡縣西北部。當代築紫國之一部,當代大陸文明流入、國防上之要地。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築紫國兩分後,自成一國;同時乃統領西海道諸國之大宰府設置之地。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黒田、秋月兩縣,同年歸併為福岡縣。
三河國:屬東海道,俗稱三州。石高約2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愛知縣東部。大化改新時與穗國合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改稱額田縣,同五年改稱愛知縣。
大隅國:屬西海道,俗稱隅州,石高約1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鹿兒島縣東部。和銅六年(713)擁日向國肝杯、贈於、大隈、姶羅四郡為一國。天長元年(824)併合多褹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併入鹿兒島縣。
下總國:屬東海道。俗稱下總。石高約40萬石。現在之千葉縣北部。大化改新後,與上總國、安房國分立。明治年間,與上總、安房再次合為千葉縣。
長門國:屬山陽道,俗稱長州。石高約2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口縣北部。古稱穴門、穴戶;當代穴門、阿武國之地,七世紀時歸併為穴門國,七世紀末改名為長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為山口、豐浦、清末三縣,與岩國縣編入為山口縣。
能登國:屬北陸道。俗稱能州。石高約2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石川縣北部半島。當代之能登?羽咋二國,屬越前國。養老二年(718),從越前國擁羽咋郡、能登郡、鳳至郡、珠洲郡四郡自分。聖武天皇天平十三年(741)再與越中國合一,淳仁天皇天平寶字元年(757)再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與七尾縣,於同五年為石川縣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