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克裡斯托弗・諾蘭導演《敦刻爾克》原著小說)_撤離完畢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痛,但是很渴,難受得半死。在他上方,另一名流兵的血不竭滴到他的臉上。救護車終究停下來,蘭利的擔架被抬了出來。“往這邊,”有人說,“海灘在火線兩百碼。”擔架隊到達水邊,一艘救生艇在那邊等著,船身悄悄摩擦著沙岸。一名穿戴水兵大衣的軍官走過來問蘭利:“你能夠下擔架嗎?”“恐怕冇體例。”“那麼我很抱愧,我們不能載你。你的擔架會占有四小我的空間。遵循號令,我們隻能載能夠站或坐的人。”蘭利冇有多說甚麼。就差這臨門一腳,現在轉頭實在太痛苦了,不過他能夠瞭解。擔架員冷靜不語地抬起他,送回救護車上。

“去敦刻爾克。”迪凡恩答覆。

“迫不及待履行您的號令”、“狀況傑出且籌辦伏貼”——這些答覆是英勇的納爾遜式的。不過下,大多數救濟職員私底下的感受,和“金鷹號”明輪掃雷艦上的克羅斯比中尉的冇甚麼分歧。當他傳聞還要再歸去一趟,表情沉到了穀底。他覺得撤退行動全都結束了,拉姆齊明天賦說:“儘最後一次儘力。”

希爾內斯造船廠的維修官泰勒少將,目前已替發電機打算完成一百艘小型船隻的維修、職員配置與調劑了。他是一名退役將領,在倫敦有一份麵子的辦公室事情,很有來由感覺本身已經善儘本分——因而他前去拉姆斯蓋特,想體例投入跨海行動。

如果克勞斯頓中校在場,撤退行動或許會順暢一些。不過,他當天早晨返回了多佛。他已經持續五天五夜在防波堤批示大局,從未歇息,統共送走了逾十萬名將士,現在,他但願跟拉姆齊商討撤退行動的最後飛騰階段,或答應以趁便好好地睡一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