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到。"蕭遠珩宣佈,"歇息半晌,籌辦第二場。"
趙世勳接著道:"處理計分彆三步:第一,構築驛道,打通運輸通道。第二,興建水利,處理底子題目。第三,在周邊州府設立糧倉,以備不時之需。"
"趙世勳?"葉知秋笑了,"看來他真的明白了為政之道。"
"說是要標準講授,確保不違背祖製。"葉知秋嘲笑,"不過是有人看到明天的測驗服從,坐不住了。"
趙世勳一時語塞。這時王子明站了起來:"門生覺得,能夠從民情動手。既然此官深得民氣,便能夠彙集官方實證,揭示其政績。讓下屬不能明目張膽地打壓,反而要考慮民意。"
"好!"一向沉默的林月笙忍不住喝采,"既處理了題目,又冇有粉碎軌製。這纔是治政的聰明。"
第二場是實務考覈。考官設置了各種實際環境,要肄業生現場處理。比如邊疆商路受阻如何措置、州府災情如何救濟、官方膠葛如何調劑等。
"陛下明白這個事理就好。"葉知秋欣喜地說,"科舉重文采,明德重實務。二者相輔相成,才氣選出最合適的人才。"
"不必。"葉知秋把信放到一邊,"明德堂光亮磊落,有甚麼好籌辦的?讓他們來查吧。"
"教員,"他感慨道,"明德堂的講授公然奇特。這些門生的見地和眼界,比我當年強多了。"
"你看這篇。"蕭遠珩指著一份答卷,"論的是'以民為本',從民生、民情、民氣三個方麵展開。思路很清楚。"
"怕甚麼?"葉知秋神采安閒,"該如何學還如何學。明德堂的事理,早就印在你們內心了。"
"這些都需求大量賦稅,從何而來?"考官問。
"第一場,策論。"葉知秋站起家,"題目是:論天下管理之道,當以何為本?"
測驗結束後,林月笙留下來和葉知秋密談。
"傳聞新帝也要來觀考。"趙世勳抬高聲音說,"各部重臣也會來。"
"諸位請看。"主考官揭示案例,"北境鎮州比年乾旱,百姓流浪失所。朝廷三次撥款賑災,但環境未見好轉。請拿出實在可行的處理計劃。"
她持續修改考卷,彷彿這件事完整不能影響她的表情。蕭遠珩曉得她是真的不在乎,而不是強裝平靜。因為明德堂的根底,已經在這些門生心中紮穩了。
林月笙正色道:"朝中有人申明德堂竄改了科舉的底子,擺盪了選官的根底。但我感覺,這恰好是在為朝廷儲備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