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氏憫夫世人逐末忘本,浸失真源,不得已而應機垂訓,又恐人溺於言辭,弗能內觀,故複示人以深意,必使反求諸己,欲其得意之,而入眾妙之門以複其初,又能體是而行,以輔萬物之天然,而同歸於一也。宜深味之。
無[4],名六合之始;
1.開篇第一章,老子即提出了"道"之存在,以及它的無形、知名、奧妙。老子以為,是"道"使宇宙萬物"無"中生"有",化生馳名之萬物。以是,"道"為"眾妙之門"。他的這類思惟,表現了樸實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5]有:六合萬物構成併產生名物之狀況。
註釋
前人校注
以是要常從"無"中貫穿"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貫穿萬物產生的端倪。
道[1]可道[2],非常道[3];
[6]妙:奧妙、奇妙。
孔子說:"我懂了。烏鴉喜鵲孵化而生,魚兒濡沫而生,蜂類則是化生。弟弟出世,哥哥失愛而哭泣。我分開天然造化已經好久了,本身尚未達到天人合一的地步,怎能去教養人呢?"老子說:"很好。孔丘得道了!"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成道,不成名也。
第一章 六合之始,萬物之母
典範故事
這不是普通的深遠奧妙,而是深遠又深遠,奧妙又奧妙,這就是宇宙六合萬物之統統奇妙的總門。
老子說:"心困而不能明理,閉嘴而不能說話,給你說個大略吧。至陰酷寒,至陽酷熱;酷寒出於天,酷熱出於地。陰陽訂交,萬物化生,這是萬物產天生長的規律,但你看不到。存亡興衰,時隱時現,日遷月移,道無時不在此中起著感化,但你卻不見它的形跡。生有所始,死有所歸,存亡循環,無有窮儘。這就是萬物存亡之底子。"孔子說:"叨教遊心於此的情境是如何的?"老子說:"這類境地,是至美至樂的境地,能夠達到的,可稱為賢人了。"老子所說的,恰是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它"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孔子由此得知,大道無形無跡、玄奧無窮,為六合之母之根,更貫穿到老子埋頭工夫的關頭,在於讓內心迴歸渾厚真我的狀況,而這,恰是一小我超凡入聖的涵養工夫之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