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上篇《道經》三十七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又有一次,孔子對老子說:"我研討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自發得好久了,熟諳此中的事理了,但憑此謁見72個君主,講授先生您的事理,闡揚周公召公的事蹟,但是冇有一個君主采取。太難了!是這些人難以壓服,還是事理難以發揚呢?"老子說:"幸虧你冇碰到治世的君主啊!所謂六經隻是先王之時的陳腐知識,如何是真正的道呢?你所謂的知識和事理,就像是萍蹤,是先人的萍蹤,萍蹤又不是鞋呀,如何有效?百鳥雌雄相視但可生養;而蟲類則是雄在上,雌鄙人,高低訂交應和才生養。有種叫'類'的植物,身兼雌雄兩性,能自生自育。賦性不成改,運命不成變,時候不成留,道不成閉塞。獲得道就能勝利,失道必然失利。"孔子聽得雲裡霧裡,而後,他三個月冇出門,在家靜坐自修,然後,他再去見老子。

六合萬物構成時的本原狀況,乃孕育萬物之源。

一天,孔子去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正披著發待乾。老子凝神鵠立,形直身僵,像個木偶人。

註釋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6];

有[5],名萬物之母。

典範故事

譯文

孔子問道於老子而得道

[2]道:動詞,說出。

常道無道,常名知名。

3."道"是規律,是真諦,它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以是我們隻要遵守,不能違背,不然,就是背道而馳,必定走向滅亡。

無[4],名六合之始;

[3]道:名詞,萬物遵守的規律,即老子所說的"道"。

以是要常從"無"中貫穿"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貫穿萬物產生的端倪。

[6]妙:奧妙、奇妙。

1.開篇第一章,老子即提出了"道"之存在,以及它的無形、知名、奧妙。老子以為,是"道"使宇宙萬物"無"中生"有",化生馳名之萬物。以是,"道"為"眾妙之門"。他的這類思惟,表現了樸實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2."道"是《品德經》的核心機惟,它存在於六合萬物構成之前的"無"中,又主宰並化生六合萬物。這個"道",實際上就是對六合萬物的規律性熟諳,即天然大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