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上篇《道經》三十七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8]。

前人校注

4."名",是觀點,能用言辭表達出來的,多帶有主觀色采,天然,它是有範圍性的。而"道"是無影無形的,所謂"大道無形";"道"也不是觀點和說話所能表達出來的,所謂"言不儘意"。

1.開篇第一章,老子即提出了"道"之存在,以及它的無形、知名、奧妙。老子以為,是"道"使宇宙萬物"無"中生"有",化生馳名之萬物。以是,"道"為"眾妙之門"。他的這類思惟,表現了樸實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3]道:名詞,萬物遵守的規律,即老子所說的"道"。

老子警告孔子,他所學的所謂六經不過是陳腐的知識,遠遠不是道。道需求法天效地,與天然六合合一,察看六合萬物,察看事物生長的規律,才氣獲得道;獲得道,才氣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穿,從而學乃至用,教養天下。孔子終究熟諳到此,以是老子說他得道了。

能用言語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久的、終究的"道";能描述出來的"名",都不是永久的、終究的"名"。

孔子見老子在靜思練功,就識相地退到門外等待。

第一章 六合之始,萬物之母

孔子問道於老子而得道

"無"和"有"本原不異稱呼相異,但都表現了"道"的深遠奧妙。

有[5],名萬物之母。

老氏憫夫世人逐末忘本,浸失真源,不得已而應機垂訓,又恐人溺於言辭,弗能內觀,故複示人以深意,必使反求諸己,欲其得意之,而入眾妙之門以複其初,又能體是而行,以輔萬物之天然,而同歸於一也。宜深味之。

解讀心得

[5]有:六合萬物構成併產生名物之狀況。

[7]徼(jiào):邊沿、鴻溝,這裡引申為端倪。

3."道"是規律,是真諦,它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以是我們隻要遵守,不能違背,不然,就是背道而馳,必定走向滅亡。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