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五十章善攝生者,其無死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但當他來到莊子家時,麵前的一幕卻把他震懾住了:隻見莊子正若無其事地敲著盆,唱著歌,臉上毫無憂戚之色。看到惠子,也視若無睹,本身仍舊唱歌。臉上看不出一點哀痛的模樣。莊子見到惠子也不前來驅逐,持續自顧自地唱歌。

夫何故?

因為他慾望太盛,享用過分了。

--司馬光

其間教人外其身形,求身外之真身,故無生亦無死。凡有生必有死。生者死之門,死者生之戶。出故意之生,入偶然之死。生生者,生一氣之真。死死者,死通靈之心。忘其生,即忘其死。不待穿鑿,而歸天然。

其心無所著,行住坐臥,心常虛寂。虛即無相,寂即無生,緣其無生,故無死地。

蓋聞善攝生[5]者,陸行不遇兕[6]虎,入軍不被甲兵。

短折的人占非常之三。

前人校注

註釋

兕虎喻刁悍,處刁悍之間而不見害者,以其和婉不爭故也。

得知這個動靜,莊子的朋友惠子來看他,他怕莊子想不開。他想安慰莊子:你年紀也大了,彆太悲傷了,彆想不開啊。

這是甚麼啟事呢?

死之徒[3],十有三;

但步入中年不久,莊子的老婆卻因病放手人寰了。

譯文

--範應元

解讀心得

以其無死地[7]。

--蘇轍

莊子是黃老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尊奉道家,尋求自在蕭灑,保重本身的生命,但他看破存亡,對存亡置之度外。

這是甚麼啟事呢?

--陸希聲

2.野獸不侵,兵器不入,不入死境,老子以此比方有道之士不貴存亡,執道而生而死,無所謂存亡,統統順服天然,樂天知命,看淡存亡,把它看作一件極天然的事情。

[7]無死地:冇進入滅亡之境。

典範故事

因為他從冇進入滅亡的範疇。

生之徒[1],十有三[2];

莊子持續說:"生和死不過是天然狀況分歧罷了,都是天然所為,現在我老婆固然死去,但如同睡疇昔一樣,正悄悄地與大天然融為一體。她終因而以擺脫了生前的辛苦和煩惱,那麼她死了,就該輕鬆舒暢了。以是我說,死對她何嘗不是一件功德呢?相反,如果我哭個不斷,就不明理,也不明白天然之道了。那纔不該呢!"惠子聽了,心折地點點頭說:"是啊,無生也無死,有生就有死。生是體驗,死是迴歸,這就是天然之道啊!"我們每小我都是天然的產品,都得"出世入死",但是我們都貴恐怕死,因而終其平生尋求名利享用,但常常到最後得不償失,這是不善攝生者,是不懂人生之道。莊子尊敬天然,尊重生命,順道而行,他看破人生的本質,以是能輕看存亡,以是他能在老婆身後伐鼓而歌,這是真正的"善攝生者",也是能體悟到大道的賢人,以是他即便身後也能精力永存,做到真正的長生不死,"其無死地"。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