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2]得:指獲得名利。

滿足知止才氣安樂

範蠡幫手越王勾踐,興越滅吳。但功成名就後,他卻激流勇退,去官歸隱,帶著美女西施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上,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隱姓埋名,開荒種地,治產經商,"十九年中三至令媛",達到"钜萬"。成為钜富後,卻不獨享,他仗義疏財,三次散儘令媛,天下稱陶朱公。因為他明白,勾踐為人可同苦不能共富。

典範故事

人都有慾望,慾望無邊,民氣不敷,但任由這麼無邊不敷下去,人的痛苦也就無邊無停止。並且,就算獲得本身當初想要的,也常常有種遠不及當時設想中誇姣的感受,也常常有得不償失之感。以是,人要想活得歡愉,就該學會滿足知止。滿足知止才氣安樂。

"知止"二字,是大師的人生感悟,也是他對世人的警告。

譯文

2.人生來就有慾望,人都有功利長進心,這很普通。但可悲的是,慾望不敷,貪婪過盛,辛苦繁忙,腳步倉促,冇有停歇。但哀思的是,縱使最後名利雙收,終難免得不償失之感。這就是為錢所害,為名所累。又何必呢?

[3]甚愛:過分地愛名利。

--邵若愚

……

[5]殆:風險。

張良幫劉邦建立漢朝後,也挑選了去官回籍,安享暮年。他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而一樣幫劉邦奪天下的韓信和蕭何,一個被殺,一個被囚,遠冇有張良聰明榮幸。

1919年,弘一法師給老友夏丏尊寫了一幅字"知止"。題款是:"己未八月,書貽丏尊居士。大慈定慧弘一釋演音。"此時,他在杭州虎跑寺削髮已一年零一個月了。

名譽和生命比擬哪個更值得珍惜?

滿足則簞食瓢飲而自樂,知止則功成名遂而身退。是故甚愛名者則必大費精力,多藏貨者則必重失身矣。

以是要滿足就不會遭到屈辱,曉得適可而止就不會有風險,如許才氣悠長。

甚愛[3]必大費,多藏必厚亡[4]。

藏者,養也。多藏必厚其神,神清而滿足,神凝而知止,神靈而知身,知身而不親其名,知身而未幾其貨,知身而不為其病。

前人校注

故滿足不辱,知止不殆[5],能夠悠長。

曾國藩安定承平軍之亂,威震天下,成為清朝的複興之臣,位至人臣之極。當時有人建議他策動兵變,自主為王,他嚴辭回絕,並揮筆寫下"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隻自知"一聯,以表心跡。在權力岑嶺,他自請裁撤湘軍,自削兵權,以釋清廷之疑,化解上麵對他的嫌猜,從而持盈保泰,安享暮年,惠澤後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