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諸葛亮從小發憤高遠,度量濟百姓之弘願。為此,他非常重視學習,要求本身德才兼備。他以為要成才先發憤。在《誡外甥書》中,他指出發憤是成才的根本,主張發憤必須高遠,隻要如許,才氣降服進步路上的各種困難,終究到達勝利的此岸。他寫道:夫誌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呆滯,使庶幾之誌,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谘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如果誌向不高遠、果斷,則會呈現相反的結果:"若誌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冷靜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賤矣!"

人能體道而謙虛應物,則不言而信,不動而化,有為而成。

--河上公

--範應元

前人校注

諸葛亮行不言之教

天下之至柔,馳騁[1]天下之至堅。

虛無荏弱,無所不通,無有不成窮,至柔不成折,以此推之,故知有為之無益也。

--範應元

[1]馳聘:描述馬奔馳的模樣。

無言的教誨,有為的好處,天下人卻少有做到的。

解讀心得

典範故事

譯文

無形的事物寓於虛無中,以是我熟諳到天然有為的感化。

天下最荏弱的東西,是能馳騁於天下的最固執的東西。

不言之教,有為之益,天下希[3]及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