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秦始皇駕崩。為製止政局動亂,李斯秘不發喪。而奸刁的趙高主動找到李斯,勸他立胡亥為皇上,並講明短長說:"假定扶蘇做了天子,必然會重用蒙恬,到當時恐怕你宰相的位置就不保了。"李斯聽信此言,公然擺盪了,因而兩人同謀製造假聖旨,立胡亥為太子,賜死扶蘇,殺了蒙恬。
[3]取:獲得。
減而又減,最後達到"有為"的地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南巡時俄然一病不起,他自知不能免於一死,因而召見丞相李斯,讓他傳達秘詔,立扶蘇為太子。但當時趙高掌管著玉璽,並賣力草擬聖旨。此人野心勃勃,見有機可乘,就用心扣壓秘詔。
但多行不義必自斃,終究,趙高被子嬰殺掉,誅夷三族。
有為而無不為。
就如許,趙高成了胡亥背後的"太上皇",操控朝政。他獨攬大權,結黨營私,苛捐冗賦,實施暴政。公元前208年,趙高把李斯也殺掉,本身做了丞相。次年,他又逼迫秦二世胡亥他殺,另立子嬰。
強之則物不從。不如使天下自歸之。
譯文
註釋
前人校注
解讀心得
及其有事[5],不敷以取天下。
"及其有事,不敷以取天下","損之又損,乃至於有為",趙高的行動,是典範的強梁者,無事生非,自逞其能,背信棄義,以是不得善終。可見,自逞強者是多麼可駭。
追肄業問的人,知識一每天增加,尋求大"道"的人,慾念一每天減少。
典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