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
[1]日趨:日進,一每天長進。
管理天下的常道是有為而治,
--河上公
損之又損,乃至於有為。
[4]無事:有為。
治天下當以無事,不當以勞煩也。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敷以治天下也。
[2]損:減損。
但多行不義必自斃,終究,趙高被子嬰殺掉,誅夷三族。
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趨者,情慾文飾日以益多。道謂之天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慾文飾日以消損。
一旦能夠做到平靜有為,就冇有甚麼事是做不成的了。
當時,朝中有兩大政治個人,一個是宗子扶蘇、蒙恬個人,另一個是季子胡亥、趙高個人。扶蘇為人樸重,聲望高;胡亥則驕橫非常,加上趙高的教唆,整天吃喝玩樂。當然秦始皇更喜好扶蘇。為熬煉他,秦始皇派他到聞名將領蒙恬駐守的北線為監軍。
"及其有事,不敷以取天下","損之又損,乃至於有為",趙高的行動,是典範的強梁者,無事生非,自逞其能,背信棄義,以是不得善終。可見,自逞強者是多麼可駭。
及其有事[5],不敷以取天下。
取[3]天下常以無事[4],
有為而無不為。
減而又減,最後達到"有為"的地步。
註釋
前人校注
--河上公
3.抱負的求知和求道之心,都不該是故意而為,而是自但是為之的事情。如許,才氣真正做到不為學習而學習,不為求道而求道,從而做到真正地把握知識學問,為我所用,真正地把握道,順道而行。而不是成為學問和道的被動的仆從。
為學者,博聞多識,以通於理,故曰益。為道者,稟要執本,以簡於事,故曰損。理明則事定,故學之日趨,實資道之日損也。
幾天後,秦始皇駕崩。為製止政局動亂,李斯秘不發喪。而奸刁的趙高主動找到李斯,勸他立胡亥為皇上,並講明短長說:"假定扶蘇做了天子,必然會重用蒙恬,到當時恐怕你宰相的位置就不保了。"李斯聽信此言,公然擺盪了,因而兩人同謀製造假聖旨,立胡亥為太子,賜死扶蘇,殺了蒙恬。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南巡時俄然一病不起,他自知不能免於一死,因而召見丞相李斯,讓他傳達秘詔,立扶蘇為太子。但當時趙高掌管著玉璽,並賣力草擬聖旨。此人野心勃勃,見有機可乘,就用心扣壓秘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