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趙高強為而亡

--蘇轍

--河上公

取[3]天下常以無事[4],

及其有事[5],不敷以取天下。

當時,朝中有兩大政治個人,一個是宗子扶蘇、蒙恬個人,另一個是季子胡亥、趙高個人。扶蘇為人樸重,聲望高;胡亥則驕橫非常,加上趙高的教唆,整天吃喝玩樂。當然秦始皇更喜好扶蘇。為熬煉他,秦始皇派他到聞名將領蒙恬駐守的北線為監軍。

[2]損:減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南巡時俄然一病不起,他自知不能免於一死,因而召見丞相李斯,讓他傳達秘詔,立扶蘇為太子。但當時趙高掌管著玉璽,並賣力草擬聖旨。此人野心勃勃,見有機可乘,就用心扣壓秘詔。

2.知識和學問不是道,如果光求多,則越學越傻,成為"知障",此種學習反不如不學。與"儘信書不如無書"同理。但如果矯捷學習,會越學越少,越學越感到本身的無知,並能做到矯捷學習,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會貫穿,學乃至用。這纔是真正的學習。因為知識是相通的,而知識與道也是相通的。

追肄業問的人,知識一每天增加,尋求大"道"的人,慾念一每天減少。

有為而無不為。

--陸希聲

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趨者,情慾文飾日以益多。道謂之天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慾文飾日以消損。

強之則物不從。不如使天下自歸之。

1.本章申明,肄業與求道是有辨彆的:肄業增加知識,越學越多;求道則淨化內心,越來越虛靜。知識無涯,越學越感到無知;大道無涯,越求越靠近道。老子主張迴歸初元的虛靜,如許才氣獲得道,從而做到有為而無所不為。

[3]取:獲得。

[5]有事:有為,逼迫的行動。

減而又減,最後達到"有為"的地步。

如果繁苛的政令擾亂百姓,那就不能很好地管理國度了。

管理天下的常道是有為而治,

--河上公

治天下當以無事,不當以勞煩也。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敷以治天下也。

解讀心得

註釋

但多行不義必自斃,終究,趙高被子嬰殺掉,誅夷三族。

損之又損,乃至於有為。

為學日趨[1],為道日損[2]。

譯文

一旦能夠做到平靜有為,就冇有甚麼事是做不成的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