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十章摶氣為柔,明白四達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6]天門:一說為耳目丁鼻等感官,一說為天然之道,此處依前說。

2.要達到形神一體,即靈肉一體,難;要達到永久保持與生俱來的元氣,純潔如赤子,難;要達到內心潔白無邪念,難;要達到明白通達,明事理卻不張揚,難;而要達到不自發得是,不居功自大,更難。以是,全篇以反問的句式來表達,申明修德之艱钜。而唯其艱钜,更顯其寶貴。

天然大道就是如此化生繁衍萬物。

與自省密切相乾的是慎獨。慎獨也是一種首要的涵養工夫。《中庸》說"君子慎其獨也",意義是,對於"陰暗當中,纖細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遏人慾於將萌,而不使其滋善於隱微當中,謹言慎行,尋求品德標準"。

是謂玄德[10]。

[9]畜(xù):同蓄,哺育。

愛民治國,能做到有為而治嗎?

自省,讓內心歸於沉寂,在沉寂中找回自我本真,是一種自我涵養的體例。說白了,就是內視反觀本身,在安好中檢驗本身的所作所為,哪些是精確的,哪些是弊端的,哪些是源於本心,哪些是受外界影響。

曾參也說:"我每天都要多次檢驗本身:是否為彆人經心力了?是否誠篤待人了?教員教的是否都體味了?"隻要常常自省,才氣有自知之明,才氣淨化內心,修得品德和強大的內心力量,從而達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地。

生之畜[9]之。

譯文

愛民治國,能有為乎?

前人校注

摶氣自省與慎獨

賢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應事接物,莫不由天機策動。所謂應而不藏。此所謂天門開闔而無雌也。

--憨山德清

天門[6]開闔,能為雌[7]乎?

耳目丁鼻感受外界,能保持沉寂平和嗎?

註釋

締造萬物卻不據為己有,哺育萬物卻不自恃有功,長成萬物卻不把持主宰。

[8]知:同智,心智,聰明機巧。

--邵若愚

慎獨既是一種人生的涵養境地,也是一種表裡同1、表裡如1、知行如一的人生姿勢,彰顯的是一小我稠密的自我觀照和涵養工夫。汗青上的很多有操守的君子,如:東漢楊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嚴拒禮品;三國時劉備"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嚴格自律精力;宋朝袁采"處世當無愧於心"的自我要求;清朝葉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自知,等等,都是一種自發的慎獨。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