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應元
迎著它不見其肇端,尾隨它不見其末端。
[7]昧:陰暗。
聽不到的,我們叫它"希"。
3.賢人長於體道,執守古道。他們循道而行,察古通今,潛居抱道,待時而動,以是常常在不經意間就能一舉獲得勝利。
但此次,各路諸侯覺得他又是鬨著玩呢,看到烽火,也冇有一個前來庇護他。成果,西戎兵攻進都城,殺死了周幽王。
視之不見,名曰夷[1];
--王弼
於不過無,於有非有,故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厥後。
2."道"固然感知不到,但它時候存在著,主宰著我們的餬口。隻要用心體悟道的人,方能在這類虛無縹緲和若隱若現中發明"道",終究捉摸到"道"。
[2]希:無聲。
看不見的,我們叫它"夷"。
前人校注
"執古之道",執古纔可閱今。周幽王不守古道,不察明天,昏庸無道,導致喪命。
當時,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很得他的喜好。周幽王常常是與這位寵妃廝混整天,荒廢朝政。但褒姒雖生得豔若桃李,自進宮後卻向來冇有笑過一次。有人就為周幽王出主張說:"撲滅烽火,她瞥見了必然會樂。"周王以為是個好主張。因而不顧叔父的反對,命令撲滅烽火。各路諸侯見到烽火後,當即帶兵馬前來。
不久,西戎雄師入侵。周幽王慌作一團,忙命令撲滅烽火。
此三者不能詰問究竟,難以辨彆,它們是渾然一體的。
遵守早已存在的"道",來把握實際,探知太古,這就是"道"所彰顯的規律。
周幽王時,為了讓各地諸侯來保衛他,專門修建了很多烽火台,如果在第一座烽火台上點起炊火,第二座上的人就能看到,然後當即也撲滅烽火,以此類推。如許一座座地傳下去,能傳得很遠。每當內奸入侵、環境告急時,周幽王便命令撲滅烽火。各地諸侯一見烽火,頓時出兵來保衛他。這是當時的有效體例。
摸不到的,我們叫它"微"。
註釋
[6]皦(jiǎo):清楚,敞亮。
繩繩[8]不成名,複歸於無物。
道本無見,不成色求;道本無聞,不成聲求;道本無得,不成力求。其上皦瞻之莫知其高,其下昧俯之莫知其淵,言其難聞難見可貴之道。上達於天,下達於地,中合於人。要體此理,究其奧通其玄,會其無中之有,纔有真相呈現,是為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本真一出,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古之道者,以身合天,以德合天,以心合天,三者既合,是為真道。今之人丁雖言而身未體也,就雖體不過勞心勞意而苦其形。倘若能知前人,體元始之初以修身,乃見乃聞乃得,是謂修道之法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