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叫寵辱若驚?
--王夫之
得寵榮驚者,處高位如臨深危也。貴不敢驕,富不敢奢。失者,得寵處辱也。驚者,恐禍重來也。故曰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4]寄:依托,拜托。
--範應元
譯文
吾以是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4.民氣慾望不止,功名榮辱心不竭,為了儲存,我們被裹挾著,或許冇有挑選,但起碼能夠挑選主宰本身的內心:減少慾望,冷視榮辱,不患得患失。如許,才氣活得更蕭灑安閒,減少內心因榮辱而受的驚嚇。懷一份主動的出世心做事,同時懷一份超然的出世心,安設好本身的心靈,永不失落自我,悲觀處世,做到"寵辱皆忘"。
範仲淹是北宋聞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寫有聞名的《嶽陽樓記》,此中的名句"天賦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中華民族精力的首要元素。
何謂寵辱若驚?
[2]貴:貴重、正視。
受寵就會使他欣喜不安,得寵會令他驚駭驚駭,這就是寵辱若驚。
1.功名榮辱之心人皆有之,對於榮辱,普通人都冇法超出,以是老是寵辱若驚。這既是小我慾望心誌感化的成果,也是小我纖細脆弱的表現--榮辱,不但乾係著儲存是否充足,也關乎生命的質量。以是我們難以超出,乃至常常視榮辱超越小我生命。
以是,像正視本身一樣正視天下的人,可把天下重擔拜托給他。
甚麼叫作正視大患如同正視生命?
前人校注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故畢生無患也。吾之以是有大患者,蓋之有身也。蓋此身一墮亂世,事物交攻,乃大患之本也。但是既有此身,則當貴之愛之,循天然之理以應事物,不縱情慾,如此則無患也。
是謂寵辱若驚。
之以是我怕這個大禍害,是因為我有這個身材。
--陸希聲
典範故事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4]天下。
--範應元
解讀心得
5.實在,榮辱畢竟是給外人看的,給社會看的,說到底也是一種身外之物,與小我內心的安寧幸運無關,與生命的質量無關。我們所受的外在拘束已經夠多,生命已經有太多不成接受之重,已經有太多的驚嚇。以是,不如恰當適時放下這些承擔,輕鬆向前。
2.因為有所驚駭,以是不管寵辱,都不免擔驚受怕。為甚麼會驚駭?因為有這個身材,因為本身職位寒微。如果冇有身材,還怕甚麼?實在,比身材蒙受禍害更可駭的,是因為內心的慾望。古語說"無慾則剛",淡泊寡慾的人,天然活得更安閒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