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十六章致虛守靜,複歸其根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憨山德清

[5]覆命:複歸本真,天命。

--蘇轍

--純陽真人

不知常,妄作,凶。

諸葛亮平生崇尚安好,尋求"淡泊明誌,安好致遠"的境地。能夠說,前期,他安好淡泊中待機而動;前期,他主動行動,以明誌、致遠。由他寫給兒子的《誡子書》,我們可看到其尋求安好的人生境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安好無乃至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能夠熟諳瞭然這類天然規律,就叫作"明"。

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靜思檢驗的正視。因為清心寡慾,以是能淡泊安好;因為淡泊安好,以是能明誌致遠。這是諸葛亮留給兒子的遺訓,既是他對自我人生的總結和感悟,也是他對兒子及後代子孫的嚴格要求。

--陸希聲

冇身不殆。

世人不知外物本來不有,而妄覺得實。故逐物牽心,其心擾擾妄動,火馳而不返。見利亡形,見得亡真,故競進而不休,以是不能得道也。豈不知,統統聲色貨利,滿是子虛不實之事。如此推窮,縱有亦無,全不見有可欲之相。既不見可欲,則心天然穩定。而永絕貪求,心閒無事。如此守靜,可謂篤矣。故致虛要極,守靜要篤也。

[4]根:本源,初始本真的狀況。

所謂道心即本心也,常虛常靜,能應萬事而不失其正者也。唯其虛靜,故奧妙而難懂,當於其通處明之,則得之矣。

解讀心得

歸根曰靜,是曰覆命[5]。

這類迴歸叫作"靜","靜"便是複歸本真狀況。

覆命曰常[6]。

3.一個在靜中能迴歸本真的人,天然能體認大道,從而洞察萬物,通達燭明,做到包涵統統,博愛眾生,至公忘我,超凡入聖。

[3]複:循環來去。

典範故事

註釋

2.天下眾生,各有所屬,這是天命地點,也是天然之道,是天道地點。並且,萬物的生長過程,不管如何竄改多端,終究都要返回到其本真狀況,即天命所歸之處。

譯文

[8]容:寬大、包涵。

1.本章中,老子申明隻要致虛守靜,才氣體認到"道"。隻要內心空明虛靜,才氣在靜中迴歸本真狀況,在本真中產生高超聰明,進而體認萬物的生長規律,從而指導本身做出精確的行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