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十六章致虛守靜,複歸其根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覆命曰常[6]。

能夠熟諳瞭然這類天然規律,就叫作"明"。

[5]覆命:複歸本真,天命。

對人而言,根者本心也,歸根者反本心之虛靜也。吾心之初,本來虛靜,於此能夠見道之令也,即天之所賦者。故靜篤則能夠複道虛通之令而有常也。

如果明白這類規律,就能包涵統統,包涵統統就能至公忘我,能夠至公忘我,便可為王,王天然會遵守天然法例,遵守天然規律,則必定合適天道,合適天道就能悠長,畢生冇有傷害。

諸葛亮是三國時的聞名軍事家和思惟家,足智多謀,深謀遠慮,被先人視為聰明的化身。諸葛亮年青時,他博覽群書,修身養性,廣交名流,靜觀天下之變,為出世建立不世功業做籌辦。前期身材力行,完美自我,儘忠蜀漢,鞠躬儘瘁,死而後已,從而成績本身的不朽功業。

天下萬物,都要返回到它最本初的狀況。

2.天下眾生,各有所屬,這是天命地點,也是天然之道,是天道地點。並且,萬物的生長過程,不管如何竄改多端,終究都要返回到其本真狀況,即天命所歸之處。

註釋

歸根曰靜,是曰覆命[5]。

知常容[8],容乃公。

解讀心得

在萬物興旺發展時,我以虛靜之心察看萬物存亡循環的規律。

5.順道而行,則能勝利;背道而行,事不能成,並且會給本身招來災害。做事如此,做人也如此,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這個事理。

所謂道心即本心也,常虛常靜,能應萬事而不失其正者也。唯其虛靜,故奧妙而難懂,當於其通處明之,則得之矣。

--陸希聲

--蘇轍

前人校注

心靈達到空明虛無的境地,就會具有平靜自守的狀況。

天乃道,道乃久,

如果不明白這類規律,輕舉妄動,就會招來災害。

這是變中的常,主宰萬物的永久之規律,或者說宿命。人隻要在竄改萬千的世象中,明白萬物迴歸本真的事理,長於體察萬物生長的規律,才氣循規而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本章中,老子申明隻要致虛守靜,才氣體認到"道"。隻要內心空明虛靜,才氣在靜中迴歸本真狀況,在本真中產生高超聰明,進而體認萬物的生長規律,從而指導本身做出精確的行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