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2.如何做到絕聖棄智?底子體例就是讓民氣有所歸。即淨化民氣,使之返璞歸真,迴歸純粹渾厚的賦性,少私寡慾。如許便可民氣刻薄,一派平和。聖賢仁義聰明之"絕學"既冇有需求,也冇儲存的泥土了。

--河上公

[2]利:使贏利。

故令有所屬[3]。

巧於利民,聖智之本心也。盜賊乃竊巧以利己。

前人校注

上失有為則下多妄作,民遭其害,故絕棄世俗之所謂聖知之事。仁義本欲以治民,而其末必至亂民。蓋仁義之名顯,則浸失天然之本也。上失天但是下生人偽,民鮮貞良。故絕棄世俗之所謂仁義之事,則民複孝慈而不知覺得孝慈矣。孟子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獲其兄也。親親仁也,獲長義也。但是孩提之童,天然如此,初不知為仁義也。

根絕機巧功利,天然冇有盜賊。

解讀心得

見素[4]抱樸[5],少私寡慾。

譯文

典範故事

[5]樸:渾厚,樸實。

澠池之會後,藺相如回到趙國。因為再次立了大功,以是趙王任命他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傳聞後,慚愧難當。因而,他暴露上身,揹著荊條,親身到藺相如家報歉。他忸捏地說:"我纔是一個粗鄙陋劣的人,真是無顏見您,感激您對我的寬大,冇有讓我持續自覺下去。"兩小我因而和好,併成為存亡之交。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