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三十二章萬物自賓,知止不殆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見其象,致其形,循其理,正其名,故曰名自命,則事自定也。因名命之,隨事正之。故堯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而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倚而天下亂。名不正,則人主憂勞;人主憂勞,則官職煩亂。白之顧益黑,求之而愈不得。

--範應元

殉名者愈流愈下,逐末忘本,不知其返矣。故老子誡之。名者,不成馳鶩而不返,應知止而自足。苟不知止足,則危殆而不安。

明白了各自的製約,守好本位,就不會有傷害。

道常知名[1],樸。

雖小[2],天下莫能臣[3]也。

六閤中陰陽之氣相合,降下津潤萬物的雨露,人們不須教唆號令它,它就能天然地漫衍均勻。

[7]知止:曉得適可而止。

--憨山德清

--王弼

六合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5]。

--河上公

道知名而渾厚。

李世民得知後,心平氣和地對叔父說:"叔父是我的嫡親,我非常尊敬您。但論功行賞的法則,我想您也曉得。您固然首倡義兵,但厥後無功於國度,以是不能受賞。並且,您曾打過兩次敗仗。而房玄齡等人曾多次救濟我,不然我軍必敗。以是,我要重賞重用他們。而您是我的叔父,就以您做建國功臣同功論賞,好吧?"李神通聽後啞口無言,慚愧難當。

李世民接著說道:"為政之道,隻要忘我才氣服眾。行賞要按功而論,任有效之才,才氣保我李氏江山。秦王府的人雖是我的舊部,但很多人貧乏才德,隻會怨天尤人,如果因為他是我的舊部就誇獎他,那我不成了昏君嗎?這分歧適治國安邦的大道啊!"李神通聽了,心悅誠服。此話傳到世人耳裡,無不伸出大拇指。大師紛繁表態:"陛下如此至公忘我,對嫡親的叔父和舊部都冇一點私心,我們還憂愁甚麼呢?而後唯有極力報效國度,儘忠陛下了。"李世民因順道而行,至公忘我,以是能悅服眾臣,高低同心,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解讀心得

[4]自賓:賓服,從命。

它固然藐小,但天下冇有能使它臣服的。

--司馬光

君王若能執道而行,百姓將自發來賓服。

[1]樸:樸素,渾厚。

2.君子明白萬物皆有其名分和生長規律的事理,以是循分守己,不做非分之想,不做過分之事,滿足知止,如許才氣生長本身,保全本身,闊彆禍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