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三十二章萬物自賓,知止不殆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貴爵守道而在天下,則萬物歸之。比方川穀之於江海也。蓋道者萬物之所宗,江海則川穀之所歸也。

李世民得知後,心平氣和地對叔父說:"叔父是我的嫡親,我非常尊敬您。但論功行賞的法則,我想您也曉得。您固然首倡義兵,但厥後無功於國度,以是不能受賞。並且,您曾打過兩次敗仗。而房玄齡等人曾多次救濟我,不然我軍必敗。以是,我要重賞重用他們。而您是我的叔父,就以您做建國功臣同功論賞,好吧?"李神通聽後啞口無言,慚愧難當。

譯文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典範故事

它固然藐小,但天下冇有能使它臣服的。

見其象,致其形,循其理,正其名,故曰名自命,則事自定也。因名命之,隨事正之。故堯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而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倚而天下亂。名不正,則人主憂勞;人主憂勞,則官職煩亂。白之顧益黑,求之而愈不得。

[3]臣:使之從命。

[2]小:藐小,描述道之隱現難見。

李世民稱帝後,封賞有功之臣,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作為股肱之臣都遭到重用。

李世民大封天下,深得民氣,卻引發他的舊部不滿,特彆是他的叔父李神通。

1.本章申明六合萬物皆各馳名分,各有所屬,這都是道的感化而至。因為道之感化,以是六合萬物各適其性,各自遵循本身生長的規律生長,從而各得其所,各儘其用,從而產生各自的名分,萬物才得以井然有序而相輔相成地生長。

始製馳名[6]。

道存在於六合間,如同江海,統統河川溪水,都要歸流於它,使萬物天然臣服。

--司馬光

殉名者愈流愈下,逐末忘本,不知其返矣。故老子誡之。名者,不成馳鶩而不返,應知止而自足。苟不知止足,則危殆而不安。

3.六合吵嘴輪轉,四時有序,周而複始,循環來去,萬物皆有其位,各有其歸,六合萬物如江河彙海,都要歸於大道之一統。以是,作為六合間的人,就該法天效地,循天然之性,求天然的生長。因為隻要合適道的生長之路,纔是有前程的。

名位既然有了,就要有所製約。

君王若能執道而行,百姓將自發來賓服。

解讀心得

李神通說:"我是最早推戴高祖李淵的人,曾起兵關西。但現在就連房玄齡如許的人都位居在我之上,我真是不平。再說,我還是他李世民的長輩呢!"他的話影響不小,因為他的資格和職位,很多原李世民秦王府的舊部與之應和,怨氣連天。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