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三十二章萬物自賓,知止不殆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明白了各自的製約,守好本位,就不會有傷害。

道常知名[1],樸。

--憨山德清

殉名者愈流愈下,逐末忘本,不知其返矣。故老子誡之。名者,不成馳鶩而不返,應知止而自足。苟不知止足,則危殆而不安。

抱樸有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得意也。

--純陽真人

貴爵守道而在天下,則萬物歸之。比方川穀之於江海也。蓋道者萬物之所宗,江海則川穀之所歸也。

道存在於六合間,如同江海,統統河川溪水,都要歸流於它,使萬物天然臣服。

知止能夠不殆[8]。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7]。

李世民接著說道:"為政之道,隻要忘我才氣服眾。行賞要按功而論,任有效之才,才氣保我李氏江山。秦王府的人雖是我的舊部,但很多人貧乏才德,隻會怨天尤人,如果因為他是我的舊部就誇獎他,那我不成了昏君嗎?這分歧適治國安邦的大道啊!"李神通聽了,心悅誠服。此話傳到世人耳裡,無不伸出大拇指。大師紛繁表態:"陛下如此至公忘我,對嫡親的叔父和舊部都冇一點私心,我們還憂愁甚麼呢?而後唯有極力報效國度,儘忠陛下了。"李世民因順道而行,至公忘我,以是能悅服眾臣,高低同心,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李世民得知後,心平氣和地對叔父說:"叔父是我的嫡親,我非常尊敬您。但論功行賞的法則,我想您也曉得。您固然首倡義兵,但厥後無功於國度,以是不能受賞。並且,您曾打過兩次敗仗。而房玄齡等人曾多次救濟我,不然我軍必敗。以是,我要重賞重用他們。而您是我的叔父,就以您做建國功臣同功論賞,好吧?"李神通聽後啞口無言,慚愧難當。

[5]自均:天然地漫衍均勻。

--司馬光

[6]名:名分,名位,描述品級。

--王弼

始,道也。馳名,萬物也。道知名能製於馳名,無形能製於無形也。

君王若能執道而行,百姓將自發來賓服。

前人校注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註釋

2.君子明白萬物皆有其名分和生長規律的事理,以是循分守己,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