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七十七章餘者損之,不足補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

不足者損之,不敷者補之。

唯有得道的賢人。

[6]見:同現,表示。

弦高就抬高一些,弦高攀舉高一些。

以是天道是減不足而補不敷。

3.低調不但是一種姿勢和涵養,更是一種聰明。真正有德之人,如香蘭芷草,不必張揚,其芳香自能吸惹人;真正做功德的人,從不鼓吹自我,而是恐怕有人曉得。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在他們看來都是很天然的。

1.本章申明天道是"餘者損之,不敷者補之",即以不足補不敷。天道愛養萬物,上天有好生之德,給萬物以儲存的機遇。老子以張弓比方此事理,申明賢人體察此道,以是能做到博愛天下,至公忘我,並且為而不恃,功成不處。這個事理也是老子在本書中幾次誇大的。

--司馬光

[3]天之道:天道,即天然法例。

譯文

天之道[3],損不足而補不敷。

實在,他的門客中,有很多是白吃白住混飯吃的閒人。可見孟嘗君的義氣。以是,江湖人還喜好以孟嘗君來打比方,說或人慷慨仗義。比如山東豪傑秦瓊,就有"小孟嘗"之稱。秦瓊豪放仗義,常常賜與人經濟上的幫忙,以散財助報酬樂事。

[2]舉:舉高。

--河上公

人道天道,不過一程,皆是致中和的事理。

天然的規律,不就像張弓射箭嗎?

[1]抑:抬高。

典範故事

誰能做到減不足以補不敷呢?

天道損不足而益謙,常以中和為上。人道則與天道反,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

人之道[4]則不然,損不敷以奉不足。

[4]人之道:指人類社會法規。

解讀心得

--憨山德清

疏財仗義的力量

賢人功德不足,故推以與人。

孰能不足以奉天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