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六十六章以其善下,為百穀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前人校注

--河上公

[2]重:累、不堪重負。

[1]百穀王:百穀河灘所堆積。

宋太宗氣度恢弘,寬弘大量,能容忍部下大臣的一些不對,頗具王者風采。

《爾雅》雲:江海之所覺得眾水所歸者,以其善下之,而居不爭之地也。譬天下之歸於王者,以其謙下而不爭也。

譯文

賢人非欲上人,非欲先人也,蓋下之、後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爾。

宋太宗故作胡塗,免除大臣的不對,恰是他"善下",不自視高大的表示,以是他能服眾,成為"百穀王"。他如此善解人意,給人麵子,當然部下人在感激之餘也會給足他麵子,對他經心效力,從而使"天下樂推而不厭"之。正因為他不與部下的大臣斤斤計算,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肇事,就少是非;不與人爭麵子,爭死理,"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正如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本章申明賢人如水,虛懷若穀,謙下自處,以是能在上帶領群眾;賢人以群眾好處為重,先人後己,至公忘我,以是能在前帶領群眾。老子以此再次誇大有為而治的事理,唯有與人不爭,才氣無與之爭,無往而不堪。

典範故事

正因為他不爭,以是天下冇人能與他相爭。

[3]害:受害。

--範應元

以是賢人在上統治百姓,就要以謙下姿勢對待百姓;賢人要在前帶領群眾,就要把本身好處放在百姓以後。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

以是天下群眾樂於推戴他而不感膩煩。

註釋

--純陽真人

因其長於處下,以是才氣成為百川之王。

--鄧琦三

次日,孔守正和王榮復甦過來,聽彆人提及本身在天子麵前的失禮行動,嚇得出了一身盜汗。

--蘇轍

以是,賢人在上而百姓冇有沉重承擔,賢人在前而百姓冇有受害。

是以賢人處上而民不重[2],處前而民不害[3]。

以無我之德,故天下歸之如水之就下也。

宋太宗善下服眾心

返息於踵,返踵於天,照之以天然,而推移其宿氣,乃入於"寥天"。

江海之以是能成為百川之王,

2.正因賢人有為而治,與民無爭,一敬愛群眾,"天賦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是群眾不感受上麵有壓力,不感受前麵有剝削。以是能自治而化,安居樂業,天下承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