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二章為而不恃,功成弗居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4]有為:適應天然,不加乾與。

以是賢人以適應天然的心態措置世事,實施不發號施令的教養。

戰國時的張良,原是韓國人,祖上為貴族。秦滅韓後,張良一向圖謀規複韓國,因而交友天下豪傑,曾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但冇有勝利。隨後,他逃到下邳,碰到黃石公,獲得《太公兵法》,悉心研讀,以圖複韓大業。

[3]和:聲音呼應,引申為相互對峙和依存。

秦末農夫叛逆發作後,張良也主動呼應,帶領部下投奔了劉邦。不久,他結合項梁擁立韓國貴族規複韓國,擔負韓司徒。但厥後韓王成被項羽所殺,張良又投到劉邦門下,成為劉邦的首要謀士。

解讀心得

[2]相:相互。

註釋

前人校注

以是有與無相互生髮,難與易相互轉化,長與短相互彰顯,高與下相互依存,音與聲相互共同,前與後相互跟從。

萬物之生養運為,皆因為道。而道何嘗覺得己有,亦何嘗自恃。至於功成而何嘗以自處。夫惟不以功自處,是以物不違也。賢人體道而立,故亦如是,豈有惡與不善繼之哉。

--司馬遷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1]矣;

天下都曉得善之所覺得善,因而險惡也產生了。

3.賢人因為看到了事物的兩麵性,看到了事物的生長有其本身的規律,以是能辯證地看題目,行有為之治,行不言之教,毫不去主觀臆造,更不去勉強而為,而是熟諳到規律,任由其生長,以達到有為而無所不為。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典範故事

故有無相[2]生,難易相成,是非相較,高低相傾,音聲相和[3],前後相隨,恒也。

張良的行動,不但是自保,更是一種"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美德。以是他既能自保,也能流芳百世,達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境地。

--河上公

是以賢人處有為[4]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5]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正因為他不居功,以是他的功業纔不會落空甚麼。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