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二章為而不恃,功成弗居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張良功成不居

--司馬光

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4.正因為看到了事物本身生長的必定性和物極必反的兩麵性,以是賢人即便獲得了某種勝利,也不居功自大,而是曉得激流勇退,功成不居,對成敗榮辱淡然處之。

5.大美不言,大道無形。無上的聰明!

按說此時應是張良享用繁華繁華的時候了,但他決定激流勇退,歸鄉隱居。他想本身滅秦複仇的目標已經達到,由布衣而位至列侯,也到了人臣之極,該滿足了。加上他親眼目睹了彭越、韓信等功臣的悲慘結局,又遐想到範蠡、文種答覆越國後逃生留死的汗青經驗,深怕本身重蹈覆轍,是以不慕名利,決定回籍,闊彆宦海紛爭,修性養心,研習黃老之學。

凡事無形跡者,必不成齊。不齊則爭,爭則亂,亂則窮,故賢人不貴。

以是賢人以適應天然的心態措置世事,實施不發號施令的教養。

解讀心得

[5]作:意為鼓起、產生、締造。

2.人間冇有絕對,隻要相對。事物間老是相輔相成的。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有生就有死,有樂就有悲,等等,申明事物都有兩麵性,一麵走到絕頂,就轉化為另一麵。所謂物極必反也。

張良的行動,不但是自保,更是一種"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美德。以是他既能自保,也能流芳百世,達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境地。

是以賢人處有為[4]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5]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以是有與無相互生髮,難與易相互轉化,長與短相互彰顯,高與下相互依存,音與聲相互共同,前與後相互跟從。

[3]和:聲音呼應,引申為相互對峙和依存。

--司馬遷

賢人處有為之事,以道治也。行不言之教,以身師導之也。

[4]有為:適應天然,不加乾與。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