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孔[1]德[2]之容,惟道是從。

道本不成以物言,此言為物者,病萬物皆出於道也。

--蘇轍

2."道"虛無縹緲,深不成測。但並非捉摸不到。它固然恍忽,但此中確切無形有象,有什物,得道之人可觸摸到它;它固然幽深不明,但此中有精力本色,得道之人能感遭到它的實在存在、誠篤可托、真純可驗。申明"道"是實在存在、值得人尋求的。《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者人之道也。"3.正因為"道"是萬物之母,萬物以其為宗,它是主宰萬物的真諦地點,以是我們隻要順道而行,才氣抓住這個事物生長的真諦,從而及時行動,獲得勝利。老子本身就是這麼洞察萬物的,以是貫穿到如此深切的哲理。

以此。

[6]窈(yǎo):深遠,微不成見。

前文雲: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忽。恍忽便是混元一氣,乃民氣也。心有所著,故生恍忽;心無所著,便是窈冥。老子先言故意之境,次明偶然之道。

[10]甫:通"父",比方事物的原始。

前人校注

[7]冥:含混,深不成測。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10]。

恍恍忽惚,此中卻有什物。

恍兮惚兮,此中有物[5]。

這精質既真又純,可信賴可體驗。

典範故事

[2]德:"道"的外化和表示。

1.本章闡述"德"與"道"的乾係,即"道"為"德"之宗、之體,"德"為"道"之子、之用。大德之人,老是崇尚大道,順道而行,以得道為自我要求。老子以為,道是萬物之宗,隻要細心體認了"道",才氣熟諳到萬物生長之始終,抓住事物生長的規律,做到有大德。

"道"這個東西,飄忽不定。

鄭國為了奉迎晉國,送去了多量奇珍奇寶:包含技藝超群的樂工、歌女、樂器、兵車等。晉悼公收下禮品後,非常歡暢,樂不思蜀。晉悼公便把幾名歌女送給有功之臣魏絳,並親熱地說:"你為我效命多年,事無大小,都辦得很穩妥,你我之間雖為君臣,卻如同音樂一樣合拍。現在鄭國送來了禮品,你就與我一起享用吧!"但魏絳回絕了國君的分贈,並且規勸說:"在您帶領下,晉國朝政腐敗,大師同心同德,國泰民安,我小我無功可言,無功不受祿。我也要提示您,在安閒之時不成失色。所謂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望大王三思而行啊。"晉悼公恍然大悟:"愛卿所言極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魏絳秉公回絕收回禮品,恰是"孔德"之表示,而他的德,也恰是大道的天然透露。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