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八十章甘食美服,安居樂俗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鄰國之間可相互看到,雞犬之聲能相互聽到。

[1]小國:使國度變小。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群眾之間,老死不相來往。

[2]寡民:令群眾希少。

[3]什伯:什,同十。伯,同佰。什佰,表示數量多。

解讀心得

即便有各種器具卻不利用,群眾都正視生命不肯分開故鄉。

修至道者,深其氣,返淳化之風,樸實以複古道。如是清之極靜之極,平靜至極,偶然主動,偶然自行。隨天意使民複古道,結繩而用之,結繩者,一團混元之氣也。

即便有各種船車卻不乘坐,有兵甲卻冇有機遇佈陣兵戈。

1.本章中,老子提出了本身的抱負社會--小國寡民,冇有戰役,群眾安居樂業,餬口簡樸,民風渾厚,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來往。

--範應元

前人校注

君能為民興利除害,各得其所,則民重死而貪生也。政令不煩則民安其業,故不遠遷徙離其常處也。平靜有為,不作煩華,不好出入遊娛也。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無怨惡於天下……去文反質,信無欺也。

李世民治國很有聰明,他當上天子後,審時度勢,實施仁政和有為之治。

[7]陳:擺設。

[5]輿:車子。

譯文

讓群眾回到結繩記事的太古期間。

[4]重死:重恐怕死。

4.老子的思惟,即便在明天也有著普世的意義。試想,縱使國度封閉,但高低同心,相安無事,平和一片,天然冇有對交際換的需求。如果民氣渾厚、世風遵道,那麼,百姓之間縱少來往,也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會有仇怨紛爭。

2.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惟,明天看來很悠遠,彷彿也不實際。但這恰是老子尊道思惟的表現。他的這類思惟,恰是出於對大道的保護而說的。因為一旦龐大,就會多為,有多為就會題目轉多,紛爭轉多,社會動亂,國度難治,群眾不安。

小國[1]寡民[2]。

李世民常常說:"好的國君,是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如果為了本身而侵害百姓,那就像割下大腿上的肉去喂肚子,肚子飽了,人也死了。"貞觀二年,關中大旱,饑荒甚重,很多人家賣兒賣女。李世民傳聞後,對大臣們說:"因為國君喪失了德行,導致水旱不調,百姓刻苦。我自認德行不敷,上天應當獎懲我,不要讓百姓蒙受如許大的痛苦啊!"因而,他派大臣去災區梭巡,拿出皇家府庫中的錢去贖回那些被賣的貧家的後代,然後將他們歸還父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