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_4、順治帝“下詔求言”為什麼失敗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順治帝主政後,麵對著各種鋒利的衝突。為此,他采納了幾項首要辦法,此中一項就是“下詔求言”。順治十年四月十七日(1653年5月13日)的上諭說:“本年三春不雨,入夏久旱,農夫賦閒,朕甚憂之。意朕躬出缺失歟?祀享有不誠、詔令有不信、政事有未當歟?抑大小臣工懷偏私,重賄賂,不肯實心為國,荒廢職業,乃至恩情不下逮歟?抑當言不言,不當言而言,沽名釣譽,持祿養交,無濟於實事歟?抑官方痛苦無所控告,處所各官不以實上聞歟?著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各抒所見,凡有關朕躬及天下大利大害、應興應革者,悉心條奏,毋含混兩可,毋藉端暗射。若所言公道,切中不對,朕不憚改。”(《清世祖實錄》,卷74)這道上諭,言詞不成謂不誠心,希冀不成謂不殷迫。

遵循順治帝本身的說法,叫作“用心未淨”。用我們現在的說話,就是解纜點不對,動機不純。順治十七年蒲月二十五日(1660年7月2日)的一個上諭說:“朕統禦寰區,焦心圖治。前此屢有引咎省躬詔諭,自今追思,皆屬具文,虛邀名譽,於政事未有實益。且十2、十三年間,時有過舉,經言官指陳,有即加處罰者,有優容寬宥,而此心介介尚未全釋者。事有弊端,猶可改圖,用心未淨,政事之流弊必多。”(《清世祖實錄》,卷136)本來,天子的“引咎省躬詔諭”,是做做大要文章,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虛邀名譽”,說穿了不過是一種政治“作秀”。以是對有些攻訐天子不對的話,或者“即加處罰”,有的即便“優容寬宥”,內心卻“介介尚未全釋”。我們並不驚奇順治帝會有這類心態,因為這對於握有最高專斷權力的封建君主來講,抱有如許的設法是毫不為怪的;使我們略感驚奇的倒是如此坦白的自白,應當說這也是難能寶貴的了。但“求言”既然不過是一種政治“作秀”,必然難以收到實在的結果,則是肯定無疑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