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閒天王在空中,放大光亮照佛身,亦散最上妙香雲,普供除憂煩惱者。
已儘煩惱入諸禪,善達性空彆離法,具足智力能博濟,滅除眾惡稱大士。
此地菩薩智最明,如日舒光竭愛水,又作安閒天中主,化導群生修改智。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未滿菩提分法律美滿故,作是念:‘統統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人緣;然為成績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佛子,菩薩如是察看有為多諸過惡,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恒起大悲,不捨眾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停滯智光亮。成績如是智光亮已,雖修習菩提分人緣而不住有為中,雖觀有為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美滿故。
七住菩提功德滿,各種大願皆具足,以是能令八地中,統統所作鹹清淨。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績身業,成績語業,成績意業。統統統統不善業道──如來所訶,皆已舍離;統統善業──如來所讚,常善修行。人間統統經籍、技術,如五地中說,皆自但是行,不假服從。此菩薩於三千大千天下中為大明師,唯除如來及八地已上其他菩薩,深心妙行無與等者,諸禪三昧、三摩缽底、神通擺脫皆得現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報得成績。此地菩薩於念念中具足修習便利智力及統統菩提分法,轉勝美滿。
若住第八智地中,爾乃逾於表情地,如梵觀世超人位,如蓮處水無染著。
空三昧門具百千,無相無願亦複然,般若順忍皆增上,擺脫聰明得成滿。
甚深奧妙難見知,聲聞獨覺無能了,如是菩薩第六地,我為佛子已宣說。”
複以深心多供佛,於佛教中修習道,得佛法藏增善根,如金琉璃所磨瑩。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複以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人間生滅,作是念:‘人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複作是念:‘凡夫無智,固執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正道;罪過、福行、不動行,積集增加,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複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暗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加,生名色芽,名色增加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企求生愛,愛增加生取,取增加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成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眾苦皆集。此人原因,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察看緣起之相。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複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功課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加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加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拜彆,愚迷迷戀,氣度沉悶為愁,涕泗谘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乎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加,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複作是念:‘如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成得。’佛子,此菩薩摩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