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洛陽百姓的兒歌卻記得更清楚:
最讓他絕望的是皇後梁女瑩的滅亡。太醫診斷為 "憂思過分",他卻清楚,這是梁冀在警告:連你的枕邊人,都是我手中的棋子。他抱著皇後逐步冰冷的身材,俄然想起新婚之夜皇後說的第一句話,淚水滴在鳳冠上,終究明白:在梁冀的天下裡,劉氏天子不過是個蓋印的機器,稍有抵擋,便是質帝的了局,乃至更慘。
漢桓帝劉誌的前半生,是一部新鮮的 "權臣操控手冊"。他從河間的閒散貴爵,變成南宮的提線木偶,每一次看似自主的決定,背後都有梁冀的把持。梁冀的放肆,讓他完整明白:在東漢的權力佈局裡,外戚擅權不是偶爾,而是皇權旁落的必定成果 —— 幼主繼位、母後臨朝、外戚掌權,這個惡性循環如同絞肉機,將劉氏皇權碾得粉碎。
南宮正殿內,梁太後的垂簾在穿堂風中輕擺,如同一道冰冷的樊籬。劉誌跪在禦案前,聽著尚書令宣讀策命,餘光卻瞥見梁冀手扶劍柄站在硃紅柱旁,腰間玉玨刻著的 "梁" 字在燭火下泛著幽光。當傳國玉璽落在掌心,玉璽的棱角硌得他生疼,他俄然明白:這個來自河間的少年貴爵,今後成了梁氏擅權的活招牌,龍椅下的金磚,每一塊都刻著 "梁冀" 的影子。
永康元年的洛陽宮,劉誌終究等來機遇。他藉口如廁,在廁所裡召見單超、左倌等五名寺人,咬破手指在黃綾上寫下討梁密詔,那一刻,他眼中不再有驚駭,隻要孤注一擲的狠戾:"梁冀之罪,罄竹難書,本日不除,朕死無葬所!" 五寺人叩首流血,歃血為盟,他曉得,這是他最後的機遇,成則生,敗則死,再無退路。
當我們回望這段汗青,會發明劉誌的遭受不是個例,而是東漢中前期皇權窘境的縮影。從和帝到質帝,從鄧氏到梁氏,劉氏天子如同走馬燈般更替,而外戚與寺人的絞肉機從未停止。劉誌的故事,是一個少年在權力旋渦中的掙紮史,也是一個王朝在自我耗損中的滅亡預演 —— 當皇權淪為權臣的玩偶,當國法變成私家的東西,當百姓的存亡繫於權臣的喜怒,這個王朝的崩塌,早已埋下伏筆。
誅梁氏,迎寺人,前門驅虎後門狼。
"建和元年冬十仲春,李固下獄,其弟子王充夜叩太尉府門,求見李公,被梁府家奴打斷左臂。固公死次日,其季子李基流亡,路遇洛陽令楊匡,匡乃固公弟子,竟冒死護送出城。三今後,楊匡百口被滅門,洛陽令署火起,卷宗儘毀。" 這是尚書檯書吏張忠偷偷記實在竹簡上的,他將竹簡藏在《漢書?霍光傳》的夾層裡,每次翻閱都心驚膽戰,卻又忍不住記下這些血與淚的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