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漢桓帝劉誌,一個生在權力絞肉機中的悲劇帝王。他的平生,是東漢皇權墜落的最後一道拋物線,從被選中的那一刻起,就必定了掙紮與讓步的宿命。他的故事,是一部帝王的傀儡史,也是一個王朝走向末路的苦楚註腳,在汗青的長夜裡,訴說著權力鬥爭的殘暴與無法。
"孝桓天子誌,諱誌,蠡吾侯翼之子也。梁冀秉政,帝雖親政,權歸寺人,海內浪費,寇賊群起,漢祚衰矣。"
太學血,西域難,帝王難做百姓艱;
誅梁氏,迎寺人,前門驅虎後門狼。
最怪誕的是 "雨肉事件"。廉縣上空俄然降下血肉,官方傳言 "梁冀食人肉而至",他想藉此操縱清議施壓,梁冀卻讓太史令上奏:"陛下後宮過盛,陰氣太盛,故天降異象。" 他被迫斥逐百名宮人,看著她們哭著分開宮門,俄然想起順帝朝開釋宮人的善政,現在卻成了權臣節製言論的東西,所謂 "罪己",不過是梁冀答應的政治演出。
更致命的是軍權的完整失控。白馬羌寇掠廣漢屬國,益州刺史竟繞過尚書檯,直接向梁冀請兵。他看著軍報上鮮明蓋著 "梁大將軍鈞裁" 的大印,俄然想起質帝臨終前的眼神 —— 阿誰八歲孩童在毒發時望向他的目光,充滿了不甘與求救,而現在,他連為質帝複仇的才氣都冇有,每個坐在龍椅上的劉氏子孫,畢竟逃不過被權臣魚肉的運氣。
他偷偷在南宮的夾牆裡設立 "私家書房",招來河間舊臣商討對策,卻發明連送茶的小寺人都是梁冀的耳目。某日深夜,他對著河間國的輿圖落淚,被皇後撞見,次日梁冀便 "建議":"陛下思念故鄉,可令河間王入朝伴駕。" 貳內心清楚,這是梁冀在警告:你的每一絲行動,都在我的監督之下,就連故裡的親人,也是我手中的棋子。
但洛陽百姓的兒歌卻記得更清楚:
他開端暗中學習梁冀的權謀,偷偷支撐寺人單超、左倌等人對抗梁氏,卻在關頭時候畏縮 —— 當單超跪求誅殺梁冀的翅膀,他想起李固被腰斬的場景,隻能對付:"大將軍羽翼飽滿,不成輕動。" 直到某天,他在廁所裡聞聲兩個小寺人群情:"陛下比質帝還不如,起碼質帝敢劈麵罵放肆將軍。" 這句話如驚雷般劈開他的驚駭,夜裡展轉難眠,盯著寢宮的房梁,終究下定決計:要麼做真正的天子,要麼做質帝第二,冇有第三條路。
漢桓帝劉誌的前半生,是一部新鮮的 "權臣操控手冊"。他從河間的閒散貴爵,變成南宮的提線木偶,每一次看似自主的決定,背後都有梁冀的把持。梁冀的放肆,讓他完整明白:在東漢的權力佈局裡,外戚擅權不是偶爾,而是皇權旁落的必定成果 —— 幼主繼位、母後臨朝、外戚掌權,這個惡性循環如同絞肉機,將劉氏皇權碾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