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元年的洛陽宮,劉誌終究等來機遇。他藉口如廁,在廁所裡召見單超、左倌等五名寺人,咬破手指在黃綾上寫下討梁密詔,那一刻,他眼中不再有驚駭,隻要孤注一擲的狠戾:"梁冀之罪,罄竹難書,本日不除,朕死無葬所!" 五寺人叩首流血,歃血為盟,他曉得,這是他最後的機遇,成則生,敗則死,再無退路。
南宮正殿內,梁太後的垂簾在穿堂風中輕擺,如同一道冰冷的樊籬。劉誌跪在禦案前,聽著尚書令宣讀策命,餘光卻瞥見梁冀手扶劍柄站在硃紅柱旁,腰間玉玨刻著的 "梁" 字在燭火下泛著幽光。當傳國玉璽落在掌心,玉璽的棱角硌得他生疼,他俄然明白:這個來自河間的少年貴爵,今後成了梁氏擅權的活招牌,龍椅下的金磚,每一塊都刻著 "梁冀" 的影子。
他試圖規複太學招生,親身策問孝廉,卻發明名列前茅者都是梁氏弟子。當一個來自汝南的豪門士子在對策中直陳 "梁冀十罪",他剛想汲引,次日便傳來該生 "暴病身亡" 的動靜。今後,他的策問再無實話,太學的朗朗書聲裡,藏著無數不敢直言的驚駭,曾經的 "賢能剛正",成了梁氏選官的遮羞布。
劉誌試圖通過提拔孝廉來培植本身的親信,卻發明全部選官體係早已被梁冀密碼標價:"二千石的郡守職位,十萬錢;縣令五萬,縣丞縣尉各三萬。" 他在聖旨中峻厲誇大 "臧吏子孫不得察舉",梁冀卻讓管家在西市公開放話:"陛下新令,梁府不通,想仕進的,還是來府上報到。" 最諷刺的是,一名因直言梁冀貪腐而被罷官的太門生,竟被梁冀的門客收為義子,轉眼就成了洛陽令,上任首日便查封了太門生的集會場合。
他偷偷在南宮的夾牆裡設立 "私家書房",招來河間舊臣商討對策,卻發明連送茶的小寺人都是梁冀的耳目。某日深夜,他對著河間國的輿圖落淚,被皇後撞見,次日梁冀便 "建議":"陛下思念故鄉,可令河間王入朝伴駕。" 貳內心清楚,這是梁冀在警告:你的每一絲行動,都在我的監督之下,就連故裡的親人,也是我手中的棋子。
這,就是漢桓帝劉誌,一個生在權力絞肉機中的悲劇帝王。他的平生,是東漢皇權墜落的最後一道拋物線,從被選中的那一刻起,就必定了掙紮與讓步的宿命。他的故事,是一部帝王的傀儡史,也是一個王朝走向末路的苦楚註腳,在汗青的長夜裡,訴說著權力鬥爭的殘暴與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