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元年的春季,六州的急報雪片般飛來:黃河決口,太行山洪,南陽的稻田化作澤國。劉祜第一次以天子身份巡查洛陽寺獄,見囚徒們衣不蔽體,俄然想起《尚書》裡 "罪疑惟輕" 的古訓,竟脫口而出:"災異至,朕之過也,何忍再苛待百姓?" 當場減免百餘名輕刑犯的罪罰。
殤帝短命的動靜傳來時,鄧太後正在崇德殿翻閱《禮記》。殤帝無嗣,宗室後輩中誰能秉承大統?她的目光落在清河王慶之子劉祜的名諱上:十歲能通《詩》《論》,數次被和帝誇獎,更有 "神光照室,赤蛇盤床" 的吉祥傳說。深夜召來兄長鄧騭,燭影搖紅中定下策:"平原王有疾,宗廟不成無主,長安侯祜仁厚好學,正合 ' 為人後者為之子 ' 的古禮。"
延平元年的清河王府,十三歲的劉祜正趴在案頭臨摹《史籀篇》,赤蛇盤繞床笫的傳說早已被他拋在腦後。自父親清河王慶就國後,他單獨住在洛陽邸第,唯有案頭的竹簡和窗外的孤燈相伴。直到阿誰暴雨如注的秋夜,殿外俄然響起短促的馬蹄聲,車騎將軍鄧騭手持節杖突入,青蓋車的燈光映在少年錯愕的臉上 —— 他不曉得,這場深夜迎駕,將把他推向東漢王朝最風雨飄搖的帝位。
鄧太後對此卻不覺得然,持續減少黃門鼓吹,將節流的經用度於邊塞軍費。劉祜看著太後的聖旨,俄然認識到:本身的仁政,在太後眼中不過是無關緊急的善舉,真正的治國大權,始終在長樂宮的珠簾以後。
京師大饑,人相食的奏報,讓劉祜第一次違背太後的意旨。他瞞著長樂宮,翻開鴻池的皇家禁苑,答應窮戶捕魚采蓮,又將太仆寺的廄馬減半餵食,把節流的糧草施助哀鴻。當他微服巡查洛陽販子,見孩童們啃食樹皮,竟脫下身上的狐裘送給老婦,回宮後寫下 "朕以不德,致百姓饑餓" 的罪己詔。
先零羌的背叛,扯開了東漢邊陲的傷口。車騎將軍鄧騭的雄師在冀西慘敗,動靜傳來時,劉祜正在太學聽講《春秋》。教員講到 "蠻夷豺狼,不成厭也",他卻想起叛羌首級滇零在北地稱帝的檄文,上麵寫著 "漢家苛稅,羌人無田"。深夜,他偷偷召見護羌校尉梁慬,在輿圖上用硃砂圈出隴道衝要:"朕曉得鄧大將軍要保麵子,但隴右百姓不能再遭塗炭。"
永初三年的元服禮,是劉祜第一次以成年帝王的身份臨朝。大赦天下的聖旨裡,他特地插手 "流民欲占者人一級" 的條目,但願能安撫冀州的哀鴻。但當他想汲引太學裡的豪門士子,鄧太後卻以 "國相歲移名,與計偕上" 為由,將選官權緊緊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