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_第100章 少年帝王的治世長卷:劉肇的仁政圖譜與東漢中興密碼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燒當羌豪迷唐率部詣闕那日,劉肇特地在雲台訪問,令宮廷畫師將歸附場景繪入《王會圖》。殿中羌笛與編鐘齊鳴,迷唐捧著金印行跪禮時,發明天子所賜的青銅酒器上,竟鑄著羌人放牧的圖案。"朕不要你們的草場,隻要邊民能互市通婚,牛羊與粟米同輝。" 劉肇的話,讓隨行的羌人翻譯潮濕了眼眶。

十四年夏的荊州,刺史因坦白水患被罷官,劉肇特地讓其在災區服勞役三個月。"朕要的不是吉祥奏報,是百姓的米缸夠不敷滿!" 他命人製作 "災情三實冊",要求郡縣照實填寫受災田畝、施助數量、流民去處,每冊都需裡正、三老、嗇夫聯名畫押,開端還留著天子的硃批欄:"如有虛飾,三日內可詣闕直陳。"

他或許不是最刺眼的帝王,倒是最曉得 "和順力量" 的創業者。在他治下,東漢的戶口增至五千三百萬,西域五十餘國遣使進貢,連鮮卑、匈奴的使者,都能在洛陽販子上放心腸喝一碗粟米粥。這些細碎的暖和,像他拔除的龍眼貢道上的晨露,像他開釋的宮人手中的桑種,在汗青的長河裡,孕育出世生不息的但願。

光祿勳呂蓋接任司徒那日,劉肇伶仃召見,指著殿外積雪說道:"司徒之職,當如這白雪般乾淨。昔年竇氏賣官鬻爵,你須一一清查,若再讓豪門士子哭訴公門,朕便拿你是問。" 呂蓋盜汗滲入官服,卻也記著了這位少年帝王眼中的灼灼鋒芒。

十仲春的章德前殿,劉肇強撐病體寫下最後一道聖旨,筆跡已有些傾斜,卻仍然對峙親身訂正。"賜天下男人爵,鰥寡孤傲粟三斛"—— 這是他留給百姓的最後禮品。當他看到南海郡最後一次進獻的龍眼被原封退回,終究暴露了欣喜的笑容,彷彿瞥見嶺南的驛卒們,正牽著怠倦的馬匹,走向久違的家門。

當安眠國的獅子進入洛陽時,百姓們擠在朱雀街圍觀,卻見天子下詔將獅子送往上林苑,與西域進貢的葡萄藤為鄰。"猛獸不如穀實,珍禽難抵桑麻。" 劉肇對三公說的這句話,讓西域商隊今後多了份底氣 —— 他們曉得,漢家天子看重的,是商道上絡繹不斷的貨擔,而非朝堂上的吉祥虛文。

十三年春的東觀,劉肇親身遴選術藝之士,見太門生王符捧著《潛夫論》手不釋卷,竟當場任命為郎中。"孝廉推舉,豈可視門閥如通途?" 他大筆一揮,改定邊郡孝廉保舉製:"幽、並、涼州,人丁雖少,然守土者皆良吏,此後每歲舉孝廉,五萬人丁亦可薦一人。" 這道詔令,讓敦煌的豪門墨客張奐看到了但願,十年後,他成為威震西北的護匈奴中郎將。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