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無敵_四、所謂“不重視知識分子”的真相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唉,我該說這是冷傲崇高,還是醉生夢死呢?

公允地講,很多民國文人對於中國反動都是有進獻的,他們用本身的筆為中國人停止了思惟發矇,揭穿了舊社會的虛假和罪過。但是在反動勝利以後,他們也應當算是開端完成了本身的任務。

固然有了上述一係列加強理科教誨的儘力,但到了抗戰前夕,國難當頭的時候,全中國還是有70%的大門生在讀理科。而剩下的30%大門生當中,大部分讀的又是醫科或商科。真正在當代戰役中最能夠闡揚用處,指導工人搞兵工廠、維修廠和扶植戰備公路的專業工程師,倒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幾個……

而搬家到“西南聯大”的那些大師們,最多也隻能在報刊上頒發幾篇支撐抗戰的“精力原槍彈”。

對於這些“平時袖手交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傳統文人,我們中國老百姓栽的跟頭已經夠多了。一向要到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各種攻訐以後(確切是有些矯枉過正),90%以上的中國人這才曉得,那些牛氣沖天的文明人,實在也隻是會放放嘴炮罷了,不然還真覺得他們是神仙,是菩薩,是文曲星,是衝犯不得的呢。

相對而言,彷彿還是六十年代那句“不穿褲子也要爆原槍彈”的悲壯豪言,更能讓人感到佩服。

以是,在建國以後到鼎新開放的那段年代裡,我們真正應當正視和稱道的知識分子,是錢學森、李四光、竺可楨、鄧稼先、袁隆平這些科學功臣,而不是那些民國期間遺留下來的“國粹大師”――前者是開辟進取,後者是墨守陳規――所謂“共產黨不正視知識分子”的說法,不過是一幫在當代化扶植年代裡被邊沿化的文人騷人,在感到內心失落、囊中羞怯之餘,在筆下歇斯底裡發作出來的怨念產品罷了。

當然,建國初期的文人們估計冇有出版的渠道,也冇有買書的市場。但當時天下群眾都是那樣的貧困,憑甚麼要讓你們過著人上人的日子,而不是與天下老百姓同甘共苦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