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命的是,都城北京又是天下僅次於上海的物價昂揚之地,毛辦理員的8塊銀元月薪在湖南故鄉已經算是高薪,可在北京卻實在是不經花――固然這8個銀元能夠買到160斤米,但是他在北京除了用飯,還要吃菜,要買衣服,要交水電費,要買煤球做飯,還要買報紙和洋火、捲菸,特彆是還要交房租……
――現在的320元群眾幣,在很多處所應當也能夠買到160斤米,可有誰能用320元的支出過日子?不信的話,讓你到北京拿320元招募一個圖書辦理員嚐嚐看?恐怕就算是兼職的也招不到吧!
――民國期間的大學傳授,能夠很輕鬆地在北京買一座四合院。而當代的大學傳授,想要在北京弄個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廳,都要幾近買到通州那邊的地界上去了!
請大師在這裡先看兩份人為單:
1918~1919年,青年期間的毛主席曾在北大圖書館擔負辦理員,而聞名海歸學者胡適則在北大當傳授。
對於如許被大幅度縮小的支出差異,泛博勞動聽民以為是理所當然,乃至感覺這些傳授的支出已經夠高了,更何況在教誨構造的體例內,很能夠另有分屋子之類平常人享用不到的優厚福利。
而當今的很多“磚家叫獸”們回顧汗青,卻感覺內心非常不平衡――在他們看來,期間在進步,知識應當更受尊敬,知識分子的薪水也更應當與時俱進,跟愚民們拉開差異纔對!
對於這些人來講,當代社會給他們供應的報酬,遠遠不如民國年間的高標準,天然要滿腹牢騷,並且無窮記念阿誰“誇姣的年代”。而他們又都是初級知識分子,也是最善於玩筆桿子的一類人,天然有本領在筆下“發明”出無數描述民國期間誇姣之處的“新思惟”、“新發明”了。
舉個例子來講,前些年,河南鄉間的白菜收賣價一度跌到一毛錢一斤,讓農夫們虧蝕賠得欲哭無淚。可我們有誰在城裡買到過一毛錢一斤的白菜?光是運費就有采購本錢的好幾倍了啊!
回到正題,當毛主席進北大擔負圖書辦理員的時候,民國才建立了六七年,尚未進入最暗中的年代,大洋的幣值還算堅硬。按照《民國經濟史》供應的數據,在1919年的北京消耗市場上,一塊大洋應當能夠買20斤米,8斤豬肉,采辦力最多相稱於現在的40元群眾幣。
同理,如果現在讓人拿著上海的支出到青海的西寧去餬口,也絕對會非常餘裕,但題目是底子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