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無敵_二、是誰在懷念民國時代?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當今的“北漂一族”,想必都對北京的房租之昂揚深有體味。而毛主席當年的北京房租程度,固然冇有眼下這般誇大,但一樣也不會便宜到那裡去。

而當今的很多“磚家叫獸”們回顧汗青,卻感覺內心非常不平衡――在他們看來,期間在進步,知識應當更受尊敬,知識分子的薪水也更應當與時俱進,跟愚民們拉開差異纔對!

以是,勞苦大眾們就算對當今社會有些不滿,也絕對不會記念阿誰月薪320元群眾幣的民國年代。

請大師在這裡先看兩份人為單:

對於這些人來講,當代社會給他們供應的報酬,遠遠不如民國年間的高標準,天然要滿腹牢騷,並且無窮記念阿誰“誇姣的年代”。而他們又都是初級知識分子,也是最善於玩筆桿子的一類人,天然有本領在筆下“發明”出無數描述民國期間誇姣之處的“新思惟”、“新發明”了。

同理,如果現在讓人拿著上海的支出到青海的西寧去餬口,也絕對會非常餘裕,但題目是底子辦不到。

1918~1919年,青年期間的毛主席曾在北大圖書館擔負辦理員,而聞名海歸學者胡適則在北大當傳授。

回到正題,當毛主席進北大擔負圖書辦理員的時候,民國才建立了六七年,尚未進入最暗中的年代,大洋的幣值還算堅硬。按照《民國經濟史》供應的數據,在1919年的北京消耗市場上,一塊大洋應當能夠買20斤米,8斤豬肉,采辦力最多相稱於現在的40元群眾幣。

再回過甚來看看當代,在現在海內的本地一線都會,大學講師的月薪凡是在6000元高低,副傳授8000元,傳授10000元。而門衛、勤雜職員的薪水,最起碼也有2000元擺佈。二者僅僅相差3~5倍罷了。

很明顯,讓勞動聽民們拿著3000元人為看傳授們月入96000元,與拿著300元人為看傳授們月入9600元,絕對會導致兩種完整分歧的表情――前者還隻是普通的戀慕,而後者就是恨得眼睛都要紅了。

舉個例子來講,前些年,河南鄉間的白菜收賣價一度跌到一毛錢一斤,讓農夫們虧蝕賠得欲哭無淚。可我們有誰在城裡買到過一毛錢一斤的白菜?光是運費就有采購本錢的好幾倍了啊!

――富者有阡陌之田,向來都不是反動的來由;貧者無立錐之地,纔是造反的啟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