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無敵_二、是誰在懷念民國時代?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嗯,彆的另有陳獨秀主席在今後為甚麼會右傾投降,而胡適又為甚麼對峙**態度,也能夠從這份人為單上看出一點倪端――他們都是阿誰期間的既得好處者嘛!

那麼,究竟是哪些人,在記念阿誰“非常誇姣”的民國期間?

總之,在民國年間,大學傳授是一個非常麵子的職業。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是知識分子的黃金期間,大學傳授們的人為程度遠高於社會的均勻人為,過著非常優勝的物質餬口。如此高薪之下,北京的大學傳授和講師們,天然有很多錢去逛琉璃廠,買冊本報刊,買古玩書畫,餬口充滿了小資情調。

――富者有阡陌之田,向來都不是反動的來由;貧者無立錐之地,纔是造反的啟事!

並且,都會與村落、南邊與北方的物價程度相差也很大。如果在比較的時候,成心偶然地張冠李戴,用上海的支出去比山西的物價,用20年代的物價去比40年代的支出,用鄉間歉收時節的糧米收賣價去比多數會工人的支出(可參考《多收了三五鬥》),就很能夠得出一堆非常荒誕的成果――而這也是當代“汗青發明家”們常用的一種移花接木之術。

而毛圖書辦理員的8塊大洋月薪,隻能摺合現在的320元,還不敷當代很多都會的低保標準。

2、是誰在記念民國期間?

如果把大學門衛、勤雜職員這些人的支出,緊縮到民國年代的標準,也就是本來的10%,月薪隻要200元擺佈,而物價指數穩定,福利報酬全無,彆的還要經常拖欠薪水……我想他們應當便能夠充分體味到當年毛主席在北大圖書館裡乾活時的表情了――“……我對政治的興趣持續增加,我的思惟越來越激進……我在李大釗部下在國立北京大學當圖書館助理員的時候,就敏捷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生長。”(摘自斯諾的《西行漫記》)

以是,勞苦大眾們就算對當今社會有些不滿,也絕對不會記念阿誰月薪320元群眾幣的民國年代。

更要命的是,都城北京又是天下僅次於上海的物價昂揚之地,毛辦理員的8塊銀元月薪在湖南故鄉已經算是高薪,可在北京卻實在是不經花――固然這8個銀元能夠買到160斤米,但是他在北京除了用飯,還要吃菜,要買衣服,要交水電費,要買煤球做飯,還要買報紙和洋火、捲菸,特彆是還要交房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