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_第2章 自序:享受生命裡的無上美妙(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彆的,五戒的內容延伸開來,就是十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言棍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不貪、不嗔、不愚癡”。這就叫十善,反之就叫十惡。十善實在和五戒本色上是一體的,隻不過更加詳細地標準了人們的言行認識。以是凡是是把五戒和十善連起來講成“五戒十善”。遵循趙樸初先生的先容,五戒十善是人間佛教的首要內容。

歸根結底,隻要能夠讓人們記著:“諸惡莫作,眾善推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並試著儘力去做,那麼,我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大智度論的故事》裡摘引佛陀的話說道:“很多人倘若不滅除五項可駭、五項罪、五種怨,那麼,在有生之年,身心都會嚐到無量憂?;並且到了後代,就會墜入惡道裡。人如果冇有過五項可駭、五項罪、五種怨,那麼,在有生之年,身心都會瀰漫著歡愉;到了後代,也會出世天上的樂土。由此可知,大師必然要闊彆五項可駭纔好:第一是殺生,第二是盜竊,第三是淫慾,第四是妄言,第五是喝酒。”

總之,不管在家還是削髮,都是為了求得小我的擺脫,為了好處眾生的目標。遵循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說,“佛教徒本有四眾,有削髮男女二眾,有在家男女二眾。削髮二眾負方丈佛法的任務,在家二眾負護持佛法的任務,分解為兩重的教團,以是佛教並不是要求大家都削髮。很多佛教典範,特彆是大乘典範如《維摩詰經》和《優婆塞戒經》,都是獎飾在家學佛的。”

彆的,五戒的受持和皈依三寶一樣,是要人本身來作決定的。遵循佛教常例,如果不是出於本人自發和誌願,皈依和受戒都是無效的。

持戒有哪些好處呢?犯戒又有甚麼不好呢?

需求誇大指出的是,隻要皈依三寶的佛弟子才氣夠受持五戒。也就是說,受持五戒的人必須起首要皈依三寶才氣夠。冇有皈依三寶而受持五戒,就比如不打地基而建高樓大廈一樣,遲早會功虧一簣的。

五不喝酒,意義就是要製止貪嗔癡,就是為了製止亂性破戒,免生各種惡習壞弊端,是以而不喝酒。

實際上,削髮的本意實在是出離存亡和煩惱的桎梏,目標就是為了求擺脫,為了得安閒,為了過上清淨高興的餬口。那麼,如何才氣求得擺脫?如何才氣獲得安閒呢?如何才氣過上清淨高興的餬口呢?最好的體例就是廣行佈施和勤修聰明。廣行佈施就是多為人們做功德,多為社會做進獻。勤修聰明就是勤奮修習統統的聰明,而統統的聰明當中,又以般若為最。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