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_第1章 自序:享受生命裡的無上美妙(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遵循共同的戒律(戒和),觀點分歧的共同涵養(見和),劃一受用合法的財物(利和),餬口上相互照顧(身和),言語上相互懲惡止過(口和),思惟上相互和睦恭敬(意和)”。“六和”實在是包管個人餬口能夠調和分歧的根基法例。

遵循凡是的說法,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天下裡的佛。在佛教典範《阿彌陀經》裡是如許描述的:

比方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書,實在是由很多紙張和油墨,加上印刷廠的機器印刷和裝訂而成的。冇有紙張和油墨,就冇有書的存在。說到底,書隻是紙張和油墨,加上印刷過程的一個臨時和合物。比及書過了有效利用期,被回收起來化成紙槳,本來的書也就消逝了。生命的本相是如此,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也是這個事理。這就是“佛法”的真諦:諸法本來畢竟空。

“僧”的原意是音譯的“僧伽”,意義為“和合眾”,是指三人或四人以上遵循“六和”的根基原則一同修行的個人。“六和”就是“戒和、見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

不過,以上所說的這些,還隻是世俗意義上的解釋。切當地講,“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起碼有三種含義:世俗義、功德無量義和不成說義。一是世俗義,如上所說。二是功德無量義,意義是說,“若人恭敬心,入於塔廟中;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說,如果有這麼一小我,他一心恭敬地口誦“南無佛”,就已經種下成佛的種子,成佛就隻是遲早的事情了。三是不成說義,既然不成說,當然也就冇法說了,意義就是讓人各自參究證悟了。

簡樸地說,“南無”精確的讀音應為“那摩”,是印度梵語Namo的音譯。“南無”是“皈依、禮敬”的意義。那麼,“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也是音譯,是“無量光亮、無量壽命”的意義,“佛”也稱“佛陀”,是無上憬悟者的意義。連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皈依禮敬有著無量光亮和無量壽命的無上憬悟者。

據江蘇群眾出版社出版的《和尚與哲學家》一書中先容,作者之一的馬蒂厄・裡卡爾和尚,當年他之以是對佛教產生興趣,就是因為還在理工學院上學時,有次他在一個電影剪輯課上,看到了有關西藏大師(喇嘛)們的記載片。

公元2003年春季的柏林禪寺,在可包容一千多人的寂靜宏偉的萬佛樓裡,在寺院方丈明海法師的主持下,我與數百人一道插手了皈依三寶的典禮。我和此中的一些人並受持五戒。從那一天起,我就正式地成為一名佛教信徒,一種清淨寧靜的餬口就此拉開了帷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