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常常把手劄用在具有必然空間間隔的來往中。特彆是現在,通訊東西越來更加財,人們寫信的機遇也越來越少了,打電話、發手機簡訊幾近代替了手劄。當父母和孩子同處一室的時候,就更感覺用不著寫信了。但在教誨孩子方麵,寫信交換是一個非常好的體例。當你感覺和孩子停止口頭交換結果不太好的時候,當你但願本身的話語充分引發孩子存眷的時候,便能夠用這類體例,即便你和孩子近在天涯。
孩子:感謝媽媽和我定瞭如許的商定,我會儘量做到的。當然,不罵我更好!
孩子:必然會持續。實在那天我冇帶鋼筆,圓珠筆寫的字還不是很都雅呢!
這是一名和孩子難以交換的母親收回的無法感喟。
這類“紙上交心”的交換體例,取到了明顯的效果――期末測驗,這個兒子的各科成績都得了“優”,他在試捲上致媽媽的手劄中寫道:“……真想不到媽媽您從‘六一’今後如許瞭解我,您疇昔那種嚴肅再也找不到了,您和爸爸也不再鬨仳離了。我彷彿感覺本身成了天上那歡愉的雲朵,內心有一種說不完的鎮靜。媽媽,我愛您……”
父母在寫信的時候大多平心靜氣,思路清楚,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誨體例。並且,孩子輕易把父母說的話當作耳旁風,但如果你寫成筆墨,孩子就不會不重視了,如許更輕易震驚孩子的思惟。
有位媽媽到黌舍接女兒時發明,女兒在講堂上的寫字姿式很差,眼睛離書麵最多10公分,並且寫功課的速率在全班倒數5名內。這位媽媽回家後很嚴厲地和女兒談了半個小時,最後不免聲音又硬又狠,惹得強大的女兒哭了起來,第二天就冇有和媽媽說話。這位媽媽焦急了,因而決定給女兒寫第一封信。當女兒收到這封信時,眼睛放光,因為這是她收到的第一封信呀!剛看了一句就說:“媽媽,你是把我當作劃一的人吧?”看完後,女兒跑過來緊緊抱住了媽媽。
媽媽:本年的“六一”你冇評上“三好門生”,也冇評上優良班乾部,我曉得,這此中有啟事的,因為你本年冇在班上擔負班乾部。在媽媽的心目中,你永久是最好的,最優良的。本年以來,媽媽發明你的脾氣有點不好,寫功課字也很草率,我們簽個商定好不好:媽媽承諾今後不對你發脾氣,不罵你,那你也改正這兩個缺點。OK?
6月2日
上麵是一名媽媽與上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在“交心本”上的交換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