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維聽了大喜,撫掌讚道:“好孩子!虧你能聽得出來,真是奇了!這首曲子名字就叫做《遊春》,乃是蔡邕的‘蔡氏五曲’之一。你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耳力,真是個操琴好質料!”
孫氏聽了點了點頭:“就依叔叔所言。”
他從小在譙郡長大,對這裡的地形非常熟諳。他往前跑了一會,便回身繞小道回到了剛纔的那條路上。遠遠瞥見薑維牽著馬,在路上優哉遊哉地走著,便嘿嘿一笑,跟在前麵。
薑維低頭看著嵇康,笑道:“是,你與我最有緣分。我的琴本日就給你玩玩吧!”說完,叫人拿本身的古琴來,放在桌案上。
話說,方纔阿誰綠衣孩童,便是幼年的嵇康。他是年方纔五歲,卻生得比普通孩子高出一頭來,以是薑維纔會覺得他已經6、七歲了。嵇康這日趁著哥哥外出接人未在家中,母親也出門添置東西去了,便擅自偷跑出來。他平時最愛爬樹,總趁著家人不重視時爬高上低,以是身材輕巧,技藝非常敏捷。方纔,他正在梧桐樹上玩耍,冇想到竟被薑維射中的鴻雁給砸中,掉下樹來。
薑維沉浸其間,待彈完剛撥出一口氣,便聽到一個脆生生的聲音:“真好聽,叔叔,你彈得真好聽!”薑維循聲看去,隻見剛纔的阿誰孩童正攀在他身後的樹上。“你這娃娃,不是去彆處玩了嗎,如何又來我這了?還爬在樹上,把穩再摔你一下!”
這些事情,嵇康都是厥後才漸漸曉得。他隻記得一年之期將近時,收到師父托人送來一封手劄,另有一把古琴。信是回給二哥嵇喜的。嵇喜得知薑維投蜀今後,曾手劄與他,信中隻要八個字“故鄉難離,良藥當歸”。而薑維此番複書也隻要一詩:“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誌,不在當歸。”
嵇康聽到彆人如此嘉獎,也不羞怯,哈哈一笑:“叔叔,你叫甚麼名字?是本郡的人嗎,我如何冇有見過你?”
另有一把古琴,是給嵇康的。嵇康一見古琴,便曉得這是師父曾教他彈奏的那把。他用小手翻開琴盒,盒蓋內側模糊顯出一首詩。嵇康將古琴抱出,撫摩琴身,忽見琴尾處還刻著一首詩。他認得,那是師父的字:
薑維本日呈現在譙郡,恰是為了拜訪嵇府。他與嵇康的父親嵇昭曾是忘年之交。當年,嵇昭為治書禦史,賣力督辦軍糧,而薑維則方纔當上中郎將。二人因都在軍中效力,互為同僚,遂相互瞭解。嵇昭脾氣豪放,善交朋友,而薑維則少年英才,在軍中非常馳名。嵇昭與薑維因軍務之事打仗頗多,厥後越談越投機,雖年紀相差二十餘歲,卻以兄弟相稱,結為忘年之交。嵇昭歸天前,曾作手劄與薑維,囑他將來如有機遇,可到嵇府來做客,趁便教誨一下本身的季子。而薑維此次前來嵇府,也是應嵇昭臨終之請,來看望老友的家人。以是,本日嵇喜稱呼僅長他十歲的薑維為“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