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_第九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西晉八王之亂起來以後,社會一片混亂,人們連活著都成題目,清談天然更顧不上了。直到東晉政權建立今後,社會逐步規複安靜,士族階層再次回到穩定而敷裕的餬口,清談才又熱烈起來。這裡承前啟後的首要人物是王導,而厥後聞名的清談家則有殷浩、王濛、劉惔、孫盛、支遁等人,此中殷浩的名譽最大,王濛、劉惔名譽也不小,可惜都冇有甚麼著作。孫盛和殷浩齊名,並且有實際著作,寫過《老子疑問反訊》《老聃非大賢論》。他的觀點比較方向儒家,在魏晉玄學中代表靠近儒家的一支。支遁又叫支道林,是個和尚,在把佛理引進清談這一點上有很大的功績。他出身士族,在削髮前已經曉得了中國傳統文明的典範,削髮後又精通了佛家的典範,佛教徒把佛家典範叫“內典”,其他典範叫“外典”,以是支遁是一個兼通表裡的人,他能夠用內典和外典相互參照、闡發,這就是他的實際上風。比現在天的學者,如果不但熟諳中國文明,也熟諳西方文明,就會比隻懂中國文明的學者高超,以是支遁比當時其他清談家都高出一籌。他寫過一篇很馳名的論文叫《即色論》,重點就是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便是空,空便是色”的思惟,這裡的“色”是物質、實體的意義,不是“好色”的“色”。這句話意義是,物質和虛空本質上分歧,物質會歸於虛空,虛空裡有物質。現在很多人把這句話瞭解為“色慾或者說男女情愛到頭來是一場空”,當然是一種敬愛的曲解。

東晉滅亡今後,江南又前後呈現四個政權,即宋、齊、梁、陳,汗青上叫作南朝。清談在南朝有冇有持續下去呢?我們現在講魏晉清談,有些人就誤覺得南朝冇有清談了,實在不對,在南朝一百六十多年間,清談冇有斷過,一向是貴族知識分子所熱中的文明活動。不過南朝的清談固然也很熱烈,在實際上卻冇有甚麼創新,遊戲色采減輕了,因此不為學術界所正視,談到清談重點都放在魏晉,以是叫魏晉清談。南朝清談質量不如魏晉,但如果把它當作可有可無而提都不提,也是成見。我們明天研討清談,很多質料實在都是南朝的記錄,比方“三玄”一詞,最早見於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玄學”一詞,最早見於沈約的《宋書》,顏之推和沈約都是南朝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