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_第八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人物品鑒的民風厥後生長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魏初就有一個叫劉劭(也作劉邵、劉卲)的學者,寫了一本《人物誌》,就是專門講品鑒人物的實際和體例的。人物品鑒的題目在魏晉玄學也有所反應,成為魏晉玄學中一個聞名的哲學論題,就是“才性之辯”。“才性之辯”在正始年間(240—249年)是一個很熱點的話題,會商才與性的乾係題目。當時一流的玄學清談家,如鐘會、嵇康、傅嘏、李豐、王廣等人都插手了會商,並且各有各的觀點。這些觀點大抵有四種,就是: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1】甚麼是“才”,甚麼是“性”呢?先得弄清楚各自的定義,纔好談它們的乾係。這裡存在兩組能夠的解釋,一組以為“才”是才氣、才調,“性”是德行、操行;彆的一組以為“才”是才氣,“性”是這類才氣所根據的天賦本質。按照第一組定義就會產生才與性是同還是異的題目,就是說德行和才氣是不異的還是分歧的呢?是不是品德好的人才氣也高,品德不好才氣也就低呢?還是說品德好不必然就才氣好,品德低也不必然就才氣低呢?按照第二組定義就會產生才與性是離還是合的題目,即一小我的才氣和他的天賦本質是否分歧的題目。天賦好是不是才氣就高?天賦差是不是才氣就低?這實在是說一小我的才氣到底是天賦決定的還是後天學到的,天賦占多少後天占多少。【2】關於這些題目的會商實際是人物品鑒的哲理昇華。不要覺得這個題目很玄虛,辯來辯去隻是墨客逞口舌之快,跟實際無關,實在它跟當時的社會政治是緊密相乾的。《三國誌·武帝紀》說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春下了一道“求賢令”,是如許的:自古受命及複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不決,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成覺得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故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纔是舉,吾得而用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