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_《中庸》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26)輶(yóu):輕。毛:羽毛。德輶如毛:指品德的感化,不著陳跡,就像悄悄的羽毛一樣。

【原文】

①洋洋:浩浩大蕩,充滿的模樣。

②禎祥:吉利的征象。

【原文】

第三十章(知法)

【原文】

②體:體察、體恤。

第三十二章(誠意)

⑧力行:昂揚勤奮。

【原文】

⑥殺(shài):減少,降落。儒家主張仁愛,倡導親疏有彆。

①祖:以堯舜為宗。述:繼述、擔當。

②王季:姓姬名季烈,文王之父。武王滅紂後追封他為王季。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圈套當中①,而莫之知辟也②。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③。”

②保:保住。

⑨《詩》:指《詩經·周頌·振鷺》篇。

⑤凝:凝堆積中,引申為勝利之意。

③性之德也:表示出天生的德行。

【譯文】

第二十八章(明道)

《中庸》同《易經》一樣,都是儒家的實際淵藪。不過《易經》比《中庸》影響大,涵蓋麵廣,而《中庸》是宋今後儒者研讀的重點。儒學,特彆是理學中的很多命題、觀點都出自《中庸》,很多理學大師持守《中庸》的信條,用《中庸》的體例論思慮題目,從中能夠看出,《中庸》對中漢文明的構成與生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⑨官盛任使:多設小官,供大臣任用、號令。盛:多。

第十三章(篤行)

古往今來天下共大事理有五項,用來實施這五項大事理的體例有三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佳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項就是天下共行的大事理。聰明、仁義、英勇是天下人共有的美德,具有了這些美德進而能夠達到那五項大事理的關頭在於一個“誠”字。有的人本性聰明,不消思慮就能明白這些大事理;有的人博聞強記,發奮學習也能明白這些大事理;有些人本性笨拙,但通達苦心機考也能明白這些大事理。固然他們天稟分歧,但他們終究都明白了這些大事理了,在本質上就是分歧的了。有的民氣安理得去做,有的報酬了名利去做,有的人竭力去做。固然他們推行大事理時各有難易,但比及他們勝利地推行大事理了,他們在本質上就是分歧的了。孔子說:“愛好學習,就靠近聰明瞭;發奮勤奮,就靠近仁義了;曉得恥辱,就靠近英勇了。”瞭解了這三句話,就曉得修身的事理了;曉得了修身的事理,就曉得管理百姓的事理了;曉得管理百姓的事理,就曉得管理天下的事理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