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見詞條:己巳之變
1656年(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2]
皇太極在圍困大淩河城十天後,便開端了對祖大壽的勸降事情。但祖大壽不為所動,對皇太極底子不予理采。
己巳之變
因病歸天
因而皇太極又親身寫信給祖大壽,他解釋說:“疇昔殺遼民確有其事,我深為悔怨,我們早就不那樣做了。至於永平屠城那是二貝勒阿敏所為,他是以也遭到了嚴懲,但願你不要存此成見。但祖大壽等還是不信。
佚名:“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可謂來去有忠義;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端的裡外不是人。”[17]
跟著祖大壽職位的敏捷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淩河(今遼寧淩海市)、錦州諸城。為表揚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勞,明朝崇禎天子即位後,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4]
石廷柱:“第明國京都,倚祖大壽為保障。”[13]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農曆仲春,皇太極再次打擊明朝,以武英郡王阿濟格為前鋒,親身督軍包抄鬆山。明朝崇禎帝下召號令祖大壽前去援助鬆山,祖大壽方纔行軍,清軍就到了,因而祖大壽去寧遠駐守。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農曆仲春,鬆山城破,洪承疇被俘以後解送盛京(今遼寧瀋陽),洪承疇投降清朝。
皇太極:“能久守者,讀書明理之效。”[12]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初七,皇太極再次致書祖大壽,又派降將薑新赴城中麵談。祖大壽派出一名叫韓棟的將領到金營中構和。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壽最後下了決計,他邀後金將領石廷柱進城商討降金事件,當晚祖可法、祖澤潤、劉天祿、張存仁等四人隨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營,皇太極親身驅逐,四人跪倒便拜。皇太極倉猝上前一步攙扶,以女真人最崇高的禮節抱腰禮相見。然後設盛宴接待,四人被請至座中。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七月,祖大壽受命於大淩河築城保衛錦州,在他修了不到半個月,城牆雉堞還冇修完時,皇太極雄師便兵臨城下,將大淩河城包抄。祖大壽隻好封閉城門,倉促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