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歌(清穿皇太極)_第144章 繼位為汗(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蒙受斥責

1632年(天聰六年)農曆四月,代善跟從皇太極討伐察哈爾,超出興安嶺以後,傳聞林丹汗逃往遠處,因而後金軍轉移目標攻取歸化城,大同、宣府,與沙河堡、得勝堡、張家口諸守將媾和以後返回後金國。

昭梿:“是二報酬明臣仆,乃推尊烈王至此,當時神武英略,洵可知矣。”[39]

皇太極身後的第五天,即農曆八月十四日,代善調集議政王集會,共同議立嗣君。在集會過程中,多鐸提出:“不立我,論年紀,該當立禮親王代善。”

1629年(天聰三年)農曆十一月,皇太極親率雄師征明,嶽托與濟爾哈朗率右翼軍夜攻大安口,毀水門而入,擊敗馬蘭營援兵於城下。代善和莽古爾泰夜入禦帳,不準諸貝勒大臣入內,與皇太極密議說,我軍深切敵境,勞師動世人困費事,即便攻入明朝邊疆,也是敵眾我寡,建議皇太極當即班師回朝。皇太極雖不滿,但麵對兩大貝勒的共議,又不得不做出讓步。當天深夜,嶽托、濟爾哈朗諸貝勒一起給代善、莽古爾泰施加壓力,終究使代善與莽古爾泰收回成議,以後五戰皆勝。後金軍進逼明都北京,代善帶領兒子嶽托擊敗明朝援兵。[25-26]

劉小萌:代善幾十年披堅執銳,戮力疆場,立下汗馬功績,在國度政治活動中一樣立有安邦定國的勳勞。[38]

參與軍政

多爾袞一看本身和豪格都不會獲得分歧擁戴,因而,他提出一個折中計劃,即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他本身輔政。當諸王貝勒集會通過折中計劃後,代善當即調集統統文武大臣、王公貴族共發誓書,昭告六合。1643年(崇德八年)農曆八月二十五日,6歲的福臨正式停止即位典禮,擔當了皇位,年號順治。[36]

1635年(天聰九年)農曆玄月,因為代善擅自設席接待,並奉送財帛給痛恨皇太極的姐姐哈達公主,皇太極登門責問代善是何用心。以後,皇太極調集諸貝勒大臣集會,列舉代善一係列罪名,並予以劈麵斥責:“古往今來,不管強大的君主,幼小的君主,推戴為君的,都是君主。既為君主,就要一統製令,怎能不分輕重?現在,正紅旗(代善所統)貝勒等輕視君主之處太多。大貝勒之前隨我撻伐明國,違背眾貝勒誌願欲半途回軍。出征察哈爾時,又剛強欲回。彆的,獎懲不公,偏袒本旗。我喜好的人,他討厭,我討厭的人,他喜好,這不是誹謗相互乾係嗎?”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