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天啟七年)農曆蒲月,後金皇太極率軍再攻寧遠。袁崇煥令祖大壽帶領精兵四千人繞到敵後,總兵滿桂、尤世威等率軍至敵前構成犄角之勢,和清兵苦戰於寧遠城下。同年農曆六月,清軍敗走,是為聞名的“寧錦大捷”。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七月,祖大壽受命於大淩河築城保衛錦州,在他修了不到半個月,城牆雉堞還冇修完時,皇太極雄師便兵臨城下,將大淩河城包抄。祖大壽隻好封閉城門,倉促應戰。
祖大壽卻始終冇有露麵。
投降後的祖大壽向皇太極建言:本身老婆後代均在錦州城裡,趁錦州不知本身已經投降,願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裡當內應,篡奪錦州城。皇太極同意放祖大壽去錦州城。
祖大壽於1620年(泰昌元年)為官,授職靖東營遊擊,曾被經略熊廷弼上奏表揚。1621年(天啟元年)為廣寧(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部下,任職中軍遊擊。[4-5]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壽殺死寧死不降的何可綱,大開城門,率眾將來到金營。皇太極與代善、莽古爾泰及眾貝勒眾大臣,一齊昌大驅逐祖大壽一行。後兩邊登壇發誓祭天,盟誓祭天畢,皇太極攜祖大壽手進入大帳,為祖大壽設席道賀。[2]
明軍幾路救兵四次援救,都被後金軍擊敗。祖大壽的多次突圍也冇有勝利。大淩河城被圍了三個月,城內的糧食吃完了就殺馬吃,馬吃冇了,就殺人相食。大淩河城百姓被充作軍糧殺儘。
第二天,皇太極又號令開釋抓獲的明軍俘虜,並讓他帶信給祖大壽。信上說:“我在大淩河開釋了你,我的大臣都說我看不清人。現在,將軍應當出城與我相見,證明我冇有看錯你。如果將軍不放心,我們各帶一兩名親信侍從,在兩營的中間處會晤。我這麼做,隻是為了自我解嘲罷了,同時也讓將軍的子侄和大淩河的將帥都曉得將軍是實施信譽的人。”
皇太極在圍困大淩河城十天後,便開端了對祖大壽的勸降事情。但祖大壽不為所動,對皇太極底子不予理采。
滿門皆榮
1622年(天啟二年),後金與明朝產生了廣寧之戰,明軍敗北,後金□□哈赤占據了廣寧,祖大壽帶領軍隊避到覺華島。大學士孫承宗督師,以大壽幫手參將金冠守覺華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