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崇禎三年)春,後金軍霸占明朝永劃一四城,皇太極傳聞祖大壽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裡村,就號令軍隊去抓人,獲得祖大壽一個侄子及其親戚家眷。皇太極給祖大壽侄子一所室第,並派兵監督。
大淩河之戰
第二天,皇太極又號令開釋抓獲的明軍俘虜,並讓他帶信給祖大壽。信上說:“我在大淩河開釋了你,我的大臣都說我看不清人。現在,將軍應當出城與我相見,證明我冇有看錯你。如果將軍不放心,我們各帶一兩名親信侍從,在兩營的中間處會晤。我這麼做,隻是為了自我解嘲罷了,同時也讓將軍的子侄和大淩河的將帥都曉得將軍是實施信譽的人。”
祖大壽於1620年(泰昌元年)為官,授職靖東營遊擊,曾被經略熊廷弼上奏表揚。1621年(天啟元年)為廣寧(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部下,任職中軍遊擊。[4-5]
1623年(天啟三年),孫承宗和袁崇煥構築寧遠城牆,祖大壽賣力寧遠城工程,將城牆加高增厚,加強戍守服從。
祖大壽一回到錦州城就構造防備,抗擊清軍。遼東巡撫丘禾嘉向朝廷參奏祖大壽率隊獻城投降,崇禎天子不但冇有降罪,反而晉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領錦州。
明軍幾路救兵四次援救,都被後金軍擊敗。祖大壽的多次突圍也冇有勝利。大淩河城被圍了三個月,城內的糧食吃完了就殺馬吃,馬吃冇了,就殺人相食。大淩河城百姓被充作軍糧殺儘。
皇太極在圍困大淩河城十天後,便開端了對祖大壽的勸降事情。但祖大壽不為所動,對皇太極底子不予理采。
跟著祖大壽職位的敏捷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淩河(今遼寧淩海市)、錦州諸城。為表揚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勞,明朝崇禎天子即位後,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4]
不久,崇禎天子號令祖大壽與山西總兵馬世龍、山東總兵楊紹基會師,帶領副將祖大樂、祖可法、張弘謨、劉天祿、曹恭誠等打擊灤州,攻取灤州以後,進逼永平,貝勒阿敏等丟棄四周城池領兵返回後金。因而,祖大壽又回到錦州火線戍守。但祖大壽從不但成分開虎帳,恐怕叫東廠的間諜抓了去。[9]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七月,祖大壽受命於大淩河築城保衛錦州,在他修了不到半個月,城牆雉堞還冇修完時,皇太極雄師便兵臨城下,將大淩河城包抄。祖大壽隻好封閉城門,倉促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