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製定型勾畫鐵火坊的將來圖景。酉時,朱厚照公佈《鐵器兵工二十條》,首條便明言:「銅材非奉旨不得擅用,違者論斬。」又設「鐵器匠作科舉」,分「冶煉」「鑄器」「防蝕」三科,合格者賜「鐵冠」(銀製匠帽),可免徭役。青禾趁熱請奏:「願以鬆煙墨防鉛圍裙為定式,供匠人穿戴。」帝準奏,卻在「防蝕科」講明:「需考《令媛方》藥理」——蓋因鐵火坊鉛毒日重,需借醫理護匠,勿使技術傷民。
銅歸錢法是資本重新配置的經濟邏輯。巳時,王巧兒帶著女兒朱瑢來到鐵火坊,腰間「巧」字玉佩換成了鬆煙墨塊。「嚐嚐這個,」她遞給青禾一個蠟丸,「鬆煙墨混魚油、密陀僧,塗在鐵件大要可防鐵鏽。」匠人將異化物加熱塗於銃管,冷卻後構成深玄色防護層。此時楊廷和持《鐵器不宜火器疏》突入,卻見試射場上,五管並聯的「連珠鐵銃」正轟鳴試射。朱厚照指而告之:「楊首輔可知,鑄一銅銃之銅,可鑄十錢;鑄一鐵銃之鐵,僅耗半錢之銅價?」本來明朝錢法,「嘉靖通寶」每文重一錢二分,含銅六成,若銅儘歸兵工,則錢荒必起。今鐵器既成,銅料自當還於戶部,每歲可增鑄錢百萬貫,既足兵甲,又穩市易,此乃「以鐵強軍,以銅裕國」之策。
正德六年十月·尚工局鐵火坊
戌時,牛二虎在暖轎內咳出黑血,青禾為他敷上「驅鉛膏」。白叟望著新鑄鐵銃,俄然伸手在轎壁刻下驗銅痕:「鐵雖利,銅亦不成廢。」此語恰如尚工局雙煙囪,一爐騰鐵火,一爐留銅煙——鐵銃成軍,銅錢利民,銅鐵兩道,終成大明雙臂。
朱厚照盯著新鑄的鐵銃管,爐溫將他的臉映得通紅。牛二虎的義女青禾正用「繡紋驗鐵法」查抄銃管裂紋,繡繃上的「工」字紋樣隨針腳起伏,竟與銃管螺旋紋嚴絲合縫。「陛下請看,」她舉起銃管對著天光,「鐵料經「五煉滲碳法」,含碳量已達一成五,比平常熟鐵硬三分。」
先銅後鐵乃明朝兵工的實際挑選。尚工局新辟的「鐵火坊」內,二十座高爐日夜運轉。匠人們往爐中填入煤炭與鐵礦石,牛二虎坐在暖轎中批示:「先下爐甘石,再投碎鐵!」他咳嗽著噴出黑痰——鉛毒未愈,卻對峙改進炒鋼法。爐前學徒按《天工開物·五金》「生熟鍊鐵」之法,將液態生鐵炒煉成可鍛熟鐵,再經「五煉滲碳」(幾次摺疊鍛打滲碳粉)製成精鐵。為何先以銅鑄炮,今又轉鐵?蓋因銅雖易鑄(熔點千餘度,鐵則需千五百度),卻藏量有限,且延展性佳卻硬度不敷,炮管易磨損。暮年鑄「紅夷大炮」,每門耗銅三千斤,僅能發射數百次,非國富不成為。而鐵材隨地可采,價僅銅三分之一,若得「五煉滲碳」之法,硬度竟可超銅,且耐磨損,宜於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