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穿過祠堂的防鉛百葉窗,將南京蒸汽鐘的餘韻與神戶港霧笛編織成網。巧太妃望著穹頂投下的光影,工禾紋與櫻斑紋在空中交疊,俄然想起半月前收到的神戶來信——和子內親王在信中說,京都的工器雷神祠已豎起鄭和寶船的船首像,與富士山雷神像並列,「就像你們在馬六甲嵌進象紋,我們在東洋嵌進錨鏈,都是工器這匹錦緞上的經緯。」
入夜,中日匠人圍坐在祠堂前的篝火旁,神戶港匠人揭示著和子內親王改進的硫化膠配方,此中公然摻著南洋咖啡渣炭——正如巧太妃當年偷藏的改進圖,技術的奧妙在跨洋商船與信鴿來往中悄悄流轉。沈器舉起神戶匠人帶來的「鹿鳴哨」,其調子與穹頂鋼梁的共振頻次,竟與他設想的「象鳴擴音器」構成完美和音。
潮流漫過淺灘,將祠堂基座的聲波紋路沖刷得更加清楚。長公主望著不遠處的信標塔,其頂端的工禾紋銅鳳正與神戶港的霧笛共振——固然和子內親王遠在京都,景王與朱工正在北京監造新鼎,但這超越千裡的聲波,早已將明日兩地的匠人運氣係在同一根工禾紋錨鏈上。正如沈工信箋角落朱工正的歪扭錨櫻紋,稚嫩筆觸裡藏著工器文明最堅固的傳承:不管身在那邊,隻要信標還在鳴響,合作的齒輪就永久不會停轉。
柔佛部族首級獻上象皮裝訂的《聲紋祀典》,內頁夾著從京都快馬加鞭送來的和文譯本,頁眉處蓋著和子內親王的櫻花印。巧太妃翻開扉頁,見沈工在頁腳畫了個微型工禾紋錨鏈,鏈環裡藏著朱工正的抓週驗鉛石簡筆劃——三日前剛由景王從北京寄來,信箋中還附了句:「工正抓週時攥著驗鉛石不放,倒像天生的工器監主簿。」
喜好正德變法:撿到汗青門生的書包請大師保藏:正德變法:撿到汗青門生的書包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謹慎硫磺膠!」沈器抱著剛調製好的防腐蝕黏合劑跑過,膠水中摻著南洋橡膠乳液與神戶港隨季風送來的火山灰,「這一柱要對準蘇門答臘信標塔的頻次!」他指向基座中心的空心銅管,管內預刻著黃鐘宮調的聲波曲線,管壁內側燙印著和子內親王從京都寄來的富士山震波圖譜。
巧太妃站在臨時搭建的木台上,看著女兒將「大明工器監」與「東洋和唐署」的雙印火漆按在神像背部——後者由神戶港「和唐丸」商船特地送來,印泥混著京都伏見稻荷社的硃砂與南洋磷礦粉。「當年你父親總說,工器是鐵與火的詩,」她輕撫袖口的防鉛護腕,內側「工正」二字是景王從北京寄來的墨寶,「現在我們偏要在詩裡加幾聲隔海的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