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徐光啟在太學工坊訂正《工器開物·協同卷》,案頭擺著景王送來的《和唐工器譜》副本。泛黃的紙頁間夾著神戶港匠人手繪的硫化術流程圖,關頭步調用工禾紋標記標註,每個參數旁都注有南洋監的實測數據對比——這是明日技術互通的首個官方文籍,經多次跨洋訂正後正式發行。
案頭的朱工正週歲禮——刻著錨櫻紋的青銅撥浪鼓——悄悄躺在《工器育嬰誌》旁,動搖時收回的聲波與蒸汽鐘報時頻次分毫不差。徐光啟望向窗外的工器祠,鼎身的錨櫻紋在夏季暖陽中清楚可見,正如滇南匠人每日完工前的宣誓:「鉛礦與火山,同鑄工器魂。」
「夫子,神戶港信使送來新模具。」匠人王二捧出青銅模型,模具中間的錨櫻紋比舊版多了三道細紋,「傳聞是參照富士山震波頻次設想,能將十五赫茲聲波傳導率晉升近兩成。」模型底部的雙印旁,刻著景王府技術官的蠅頭小楷:「經神戶港地脈站多日測試,與南京蒸汽鐘共振穩定度極高。」
殿後偏室,景王朱載錤抱著剛滿一歲的朱工正,看匠人調試鼎內的咖啡渣炭層。幼兒繈褓繡著工禾紋與和唐菊紋,繈褓邊沿暴露的防鉛護腕,恰是神戶港最新改進的「錨櫻款」,其炭層配方經滇南鉛礦與富士山火山炭的多次混煉,防鉛效力較舊版晉升顯著。「客歲富士山地動,阻尼器能護得南京安穩,全賴南洋監的鉛芯技術。」景王指尖劃過鼎身的地脈紋路,「今春神戶港新到的橡膠帆布,已按滇南咖啡渣炭的最好配比完成硫化。」
「神戶港工坊已裁撤最後三座獨立信標站。」景王府技術官展開羊皮紙,上麵蓋著「東洋景王府」與「大明工器監」的兩重印璽,「統統地脈監測頻次併入南京總控,富士山核心站的共享數據經多次防滋擾測試,偏差節製在極低範圍。」
朱載鈞翻開文籍,「工器雷神誕辰祭」條目下,「南洋監出鉛、和唐工器署出模、景王府出炭」的協同明細旁,附有神戶港與滇南礦山的整年零變亂記錄。「去歲共培的匠人已能獨立調試地脈阻尼器,」景王指著輿圖上新增的工器學院標記,「待這批學徒返國,明日工器的共振收集將覆蓋全部環承平洋地脈。」
「這是神戶港隨信附來的炭層配比日記。」匠人王二遞上加密竹簡,「他們將南洋咖啡渣按產區細分,搭配富士山火山炭的比例切確調配,連枯燥工序的蒸汽溫度都參照了南京氣候參數。」竹簡末端,景王用鐵錨紋講明:「已命和唐工器署匠人駐滇南數月,確保歲末開采季零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