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_第140章 先試後換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是夜,景王在室町禦所批閱《東土工器都護府條陳》,案頭擺著代王送來的橡膠稻種和佛郎機人新獻的《西歐礦法》抄本(附維也納皇家科學院驗章)。和子親身為他改換防鉛護腕,內襯的《女戒》繡樣已被汗水洇開,暴露底下的工禾紋暗記。"殿下可知,"她用銀簪挑起燭芯,螢火蟲腹液製成的燭淚在案頭畫出礦脈圖,"堺港商團送來的《葡萄酒釀造十二法》,經工器監三次複釀嘗試,已確認用橡膠桶發酵可增酒醇度三成——其配方與《天然哲學的數學道理》無關,純係西方本土經曆。"

"殿下,"鐵錨堂副將呈上佛郎機俘虜阿爾梅達,"此人自稱堺港商團翻譯,攜《天體運轉論》威尼斯初版求換防鉛技術。"俘虜頸間掛著十字架,卻穿戴繡工禾紋的唐裝,懷中掉出的羊皮紙上繪著日心說模型,扉頁蓋著羅馬教廷圖書館火漆印。"工器監已派明眼匠人比對伽利略望遠鏡觀察數據,"副將低聲道,"書中星圖與實測偏差在工器監答應範圍內。"

婚禮次日,景王攜和子巡查春日井郡工坊。盲匠小隊正用稻芒刻度火銃敲擊鉛管,四名非盲匠人持拆分機同步記錄震驚頻次,銃聲與遠處的地動監測銅鐘構成共振。"此乃'雙聲辨漏法',"他翻完工坊空中的鉛製蓋板,暴露地下三丈的防漏層,"盲匠聽辨鉛管異響,明眼匠人對比《考工記》圖譜標註裂隙,每道接縫嵌著螢火蟲腹液調和的橡膠條,遇鉛煙則發光。"

景王朱載錤站在清州城天守閣廢墟上,工器八音盒在掌心轉出《樂律全書》的宮商角徵羽。和子內親王的婚轎正穿過墨股川鐵橋,轎簾上的防鉛蟬翼紗隨河風揚起,暴露內側繡著的"七卿流浪"典故——那是用熒光鬆脂繡成的工器版《女戒》圖解,遇鉛則顯,無鉛則隱。

和子內親王的身影呈現在閣樓下,她腕間的防鉛護腕繡著最新改進的"江戶櫻工禾紋",正在晨光中批示女匠寮分發防鉛口罩。盲匠與明匠火伴排成縱隊,前者敲擊火銃檢測口罩氣密性,後者用珊瑚試紙記錄數據。景王望著她的背影,俄然想起朱載鈞密信中的話:"去魅的終究,是讓他們在鉛毒中瞥見工器的光。"而現在,這束光正穿透東土的晨霧,將算珠與齒輪的韻律,織進富士山的每一道褶皺——那些褶皺裡,既有大明匠人的觸感影象,也有佛郎機文籍裡的數學光芒,共同熔鑄著工器文明的新合金,而大明始終握著驗金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