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_第108章 心有默契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青禾大人,」學徒捧著磨損的火銃,「這槍托裂了。」青禾接詳確看,木紋間嵌著細沙——那是南洋疆場的陳跡。她取出特製的竹片刮刀,刃口刻著「盲眼換犁」四字:「今後教匠人閉著眼換槍管,一炷香內換不好,就去田莊犁地三日。」說罷,她在《火器保養日記》寫下:「鬆煙潔膛可防鏽,錨鏈暗紋可辨偽,驗硫片顯色知純度,此為工器底子。」

晨霧中,青禾的驗硫片在檢測台上顯色,王銳的銀哨聲掠過南海,巧妃的珊瑚簪在發間閃動。冇有人曉得,《條記》的真比擬傳說更暖和——它不是寶船遺物,而是一個帝王與匠人,用二十年工夫,在實際與設想之間,鍛造出的工器抱負國。而巧妃胸前的鎏金符,正冷靜見證著這統統:寶船雖遠,匠心永存。

「娘娘,」青禾的聲音打斷思路,女官捧著新製的「火德驗硫片」,片身的錨鏈紋與巧妃袖口暗紋照應,「按您的體例,用珊瑚濾層後,硫純度檢測偏差從三成降至半成。」巧妃看著驗硫片在陽光下閃現出的淡紅光彩,想起正德二年他批示匠人改進火器——當時他堅信《條記》是寶船遺物,而她早從家屬藏本《西洋番國誌》查到,鄭和船隊底子冇有火器精煉記錄。

尚工局質檢司內,青禾用鬆煙墨給火銃膛線拓印。「看這驗硫片,」她指著陶碗中浸泡的試紙,「硫含量不敷一成時顯灰白,超越兩成則泛青。」匠人遞來的水軍用神機銃上,新刻的鳳羽防滑紋與暗處的錨鏈紋相映成趣,恰是青禾設想的「工禾」雙紋防偽。

南海深處,王銳的「鎮海號」戰艦悄悄逼近佛郎機商船。磁星盤的隱紋在月光下顯形,那是巧妃親身設想的「誘敵刻度」——看似指引航道,實則將敵船引入暗礁區。「啟稟錨頭,」瞭望手抬高聲音,「敵船掛出黑十字旗,似要構和。」

王銳摩挲著腰間的銀哨,哨身刻著巧妃親繪的螺旋槳圖。三日前,他用這哨音批示艦隊擺出「寶船九鯨陣」,實則用《林夏條記》的流體力學道理製造旋渦。佛郎機船長至今不知,他們眼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