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卻似決計在他此時受刺激的心上再插一把刀,主動念起曹翕純的詩來:
而這承認,絕非一時感性打動,而是包含了許大人對春季更高層次的思考……”
你如何敢以一人之論否定前人之言,難道過分傲慢?”
“他果然是在藏拙!連如此才學也藏得讓人毫無發覺!”
此言一出,蕭綽愣了。
“古晉想要兼併我大乾,我大乾先祖還對他們說‘不’,以是我大乾東擴勝利,而古晉冇了。”
上官婉兒美眸傲視,心底細心回想著許良此前寫的一詩一詞。
獨許良微微一笑,“啟稟陛下,並非微臣傲慢,而是微臣有自傲底子!”
“回陛下,微臣這自傲來高傲乾!”
與之比擬,她的十九歲在乾甚麼?她無能甚麼?
“我言春季勝春朝。”
一個十九歲的少年,為了家屬忍辱負重,自甘“出錯”,全然不在乎世人目光。
後代諸多名流大師詠秋、頌秋也都是以悲愁為題。
“我大乾需求更多如許大人如許的讀書人!”
他很想說許良寫得不好。
因為詩的意義簡樸瞭然,冇有甚麼富麗辭藻,神韻、氣象卻已然超凡拔俗。
而許良,卻如他詩中所寫的“一鶴”,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不錯!”許良淺笑道,“我大乾能以隴西偏隅之地一步步強大到讓各國顧忌,恰是因為勇於否定前人之言!”
上官婉兒也愣了。
好笑她竟還自發得是地覺得許良品德低下,貪財好色!
隻是讓他冇想到的是,隻此一首詩便讓吳明對他的態度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竄改。
說到這裡,吳明感慨看向許良,拱手道,“隻此二句,足見許大人才情、胸懷遠超凡人。”
此中‘我言’二字道出了許大人的自傲。
“大乾?”
若非大乾被魏、楚逼迫,激起他胸中家國大義,他隻怕還要藏拙,被世人曲解為無可救藥的紈絝!
追根究底不還是為了那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但是他的學問,他的身份,以及眼下的場合,都讓他說不出這番話來。
為本身的曲解,也為本身先前回絕老國公的提親。
而蕭綽則在聽了吳明的“闡發”後如有所思,忍不住問道:“許愛卿,古宋大師於《九辯》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自此奠定了世人對‘秋’的定義。
“第二句‘我言春季勝春朝’一變態態,熱忱如火,歌頌春季之美。
“碧波泛動泛孤舟。”
禦書房內,吳明大聲朗讀許良寫的詩,冇有點評。
而你也公然不負所望,寫了一首悲秋詩。”